二人转保住了吗
(2009-02-12 01:10:18)
标签:
杂谈 |
赵本山的眼泪可能真的挺复杂——想想自己这些年的春晚,老搭档们们一个一个或死或走,只留下一人越来越频繁地带病硬扛。他应该有种强烈的孤独感吧,而且也应该是憋着一口气。现在,终于等来了小沈阳的争气。接班人之说,如果是真的,也只不过是个副产品。最主要的,是老赵用自己嫡系的二人转人马,说出了一句不能说出的话:缺了你们,我照样行,二人转照样行。
宋丹丹、范伟,并非二人转出身。从这点上看,他们都是外人。虽然中国的小品已经被老赵深深地烙上了二人转的底子,但他还缺少一个证明,那就是,在缺少了外人的帮衬下,完全依靠刘老根大舞台的嫡系力量,迎取一回赵氏二人转小品的胜利。现在妥了,成功了,也惟有这种成功感,他也才会发出后继有人之类的感慨。
50年后写赵本山的评价,估计应该是:此公几乎是靠着一个人的力量,保存了二人转,发展了二人转。但是,50年之后,二人转的运道,却未必能好,起码可以肯定,不会再有今天的火暴了。这样的景象,其实常见于许多中国传统戏曲和曲艺的历史——辉煌的时候,总有个代表人物成了旗帜,在中国民间的娱乐生活中,独领一时风骚。但什么事一到波峰,就意味下一步是进入波谷,式微以至惨淡的日子就不远了,而以中国传统娱乐节目的总体走向看,式微和惨淡正是目前大家伙的主旋律。所以,今天出了个赵本山,明天出了个郭德纲,往好了说是中兴人物,把二人转和相声带离了悬崖几步,但趋势并不难看清,依然是往悬崖下出溜。
年初四听了场鼓曲。记得当天的演员里,骆派京韵大鼓的冯芯蕊算是拿花篮最多的了,大约有60个吧。一个花篮20块,60个是1200块,还得和乐队分。按说这也算从天津来北京走穴,但一个顶级名角的出场费,也不过是千八百的事。这还是在北京,每年正经的鼓曲演出到不了五场,所以憋极了的爱好者属于一时高兴大了手脚也未可知。放天津呢,唱得算不错的演员,跑一个场子,能有十个花篮就阿弥陀佛了。你算算吧,同是文艺界人士,给广大人民群众带了欢乐的天使,小沈阳他们的价码和大鼓界头牌的价码,真有天渊之别。那么,这个文艺界人士的名号,也就不那么具有号召力了。当天就有个丫头,据说大鼓也是家传,但现在只当票友,不当专业了。
据说中国曲艺品种有300多,正火的二人转和相声不算,北方鼓曲和苏州评弹,算是市场影响力靠前的了,而且分别有京津沪给撑腰,但也不过如此景况。其他的呢,更是可想而知。再看看是谁在听鼓曲评弹,北京天津的书场里是白发苍苍,上海苏州的书场里是苍苍白发。即便是二人转和相声的中兴,也是占了偶然因素的便宜——前者是借了春晚和小品化的东风,后者是因为当时相声已经不能逗人乐了。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而且我相信,类似振兴京剧之类的做法,也属左道旁门。总不能也要求广东的小孩几也开二人转课吧。其实说到京剧,别管你这么振兴,效果也是那样,只能是少数爱好者的乐子,想复辟梅兰芳那年月的盛况,不过痴人说梦罢了。要不真当成遗产保护起来?政府跟当年老佛爷那样,干脆拿银子养起来,留下一脉香火苟延残喘?说到这,恐怕即便有人好意思这么拯救,也没有演员好意思被这么拯救吧。从市场里诞生的娱乐,只能靠市场活着,最后如果死掉,也只会是死在市场上,被拍死在沙滩上的事,是没人干的。
所以,如何拯救已经不是课题,拯救与否倒还存悬念。按我的意思,我们应该学学清末民初的有识之士,重读一回《天演论》,明白历史是如何成为历史的,大鼓为什么打不过超女。然后高高兴兴、轻轻松松地享受眼前这个过度期的断代,爱听传统的,和爱听时尚的,都各取其美,各有所乐。等明天中国传统曲艺全没了,也不悲伤——不为自己悲伤,不为传统悲伤,更不为子孙悲伤。《天演论》还启示我们,人类还年轻,后代的乐子,只会比我们更多更好。
眼下的工作重点是,好好享受小沈阳带给我们的快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