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相对论
(2008-11-23 00:05:14)
标签:
杂谈 |
有人说,中国的媒体人是弱势群体。这也没错,但须加个限定词,叫“相对的弱势群体”。因为在强势者面前,中国的媒体人的确是弱势群体,不大敢吭声的。而在弱势者面前,又分明是强势群体,不许对方吭声。
有意思的是,在中国媒体人这个相对弱势群体面前,强势者和弱势者又是个变量,也属于相对的强势或相对的弱势。或者更邪乎——今天的强势可能正是明天的弱势。所以,拿中国媒体人做强弱势的文章,有点难死人不偿命。而这巨大的变数背后,也证明着中国的某些特殊脾性。
举例子说吧。谢亚龙是否留任这事,现在看应该不算个事了。从强弱对比看,在中国媒体人面前,谢应该算作弱势者,人人得而骂之,怎么骂都不为过。但我记得,当年谢亚龙还没到任时,第一个喊出“龙王”迎接圣驾的,也正是这拨媒体人。显然,那个时候,在他们眼里,谢是当然的强势者。所以,在强势者这点上,谢是个变量。而没有发生变化的,倒是绝对的弱势者——球迷。中国用嘴说足球的套路,基本上就是以谢亚龙的沉浮为指针,以中国球迷的悲喜为痒处,忽悠大家玩的把戏。即便是现在,假如谢不留任,换了新人,则我敢肯定,记者们会在第一时间就给新掌门起个更加华丽的名字。至于从此废掉中国足球之类的狠话,我们就更不能当真。因为假如中国足球没了,写中国足球的人吃什么去。
这是关于中国媒体人的故事。而中国所有类似的强弱势故事里,恰恰是弱势的一方,总能搬出一套理论来,以主动证明强势者所以强势的理由。这倒未必是驯服的表示,而是也同时证明了,作为弱势者,自己所以弱势的理由。他没病吧,干吗非来这一出呢?我来证明,他的确没病,来这一出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当他要欺负比他更弱的人时,对方也要被欺负得心悦诚服。辨证法在中国容易通行,是因为它可以被我们好好利用。
所以我就想起了今天《台湾1895》的情节了——光绪贵为皇帝了吧,还有谁比他强势吗?答曰圣母皇太后。那圣母皇太后最牛比了吧?答曰NO,李鸿章就能让她就范。那李鸿章怕谁呢?怕翁同龢老参他。而后者,又怕圣母皇太后……所以,当慈禧准备让一帮主战的文官留京抗日时,翁同龢们哭成了一团。
朝廷里有它的食物链,朝廷之外,这个链条当然更广博。不过按剧里的故事看,好象最高的一端,应该是日本人了。最低的一端,依然还是中国的百姓。不过,这也是相对的,因为中国人早就为这两端另找了理由——曰“天意”。
而事实是,“天意”打败了日本,后来是有史可循的。但“天意”眷顾了百姓,则找遍古今中外史,也没有个先例。不妨,那我们还可以横向比较呢:不是还有非洲饥民吗?或许火星人过得更惨也未可知,最不济我们总比动物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