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其他频道 |
缺少感动,于是去寻找感动,制造感动。年底集中上市,好象扎堆贴敷,景象虽说感动,但到底感不感动?我印象里,感动被编辑了一下,就变成了欺骗,和讹诈。
北京有个感动的事。一东北拾荒男子捡到个皮包,内有5500现金、多张信用卡和身份证。这哥们花7小时步行几十里走到派出所交给警察。失主赶到后十分感激,拿出500元给老汉买回程车票,还为他买了身新衣服。BTV-3《法治进行时》制作了专题,叫“拾荒汉人穷志高步行几十里寻失主”。
后来有报纸派记者寻找,说在大兴那边似乎见过,不过没有确定,此事遂成伏笔。这事没有下文,似乎更好。否则弄成周老虎,携妻参加电影首映,再勇夺“坛虎色变”大奖,就乱了就。
揣摩感动的出炉,有个潜台词,就是:连拾荒的都知道拾金不昧……这算歧视拾荒者吧,顺带着,好象非拾荒者们也被歧视了一把。不说这个。想起一个新闻标准——狗咬人不是新闻,人要狗才是新闻。今天拾荒的能拾金不昧,当然可以居奇,做成新闻,“人穷志高”,给读者一个新鲜口感,仅此而已。若再谈感动,装蒜的成分就比较大了。
因为我接受的原则是:只要是拾金不昧,则不管是拾荒的干的,还是李嘉诚干的,或是他们俩中间的任何一个干的,都是好样的。反之一个意思:如果昧了,则不管是拾荒的干的,还是李嘉诚干的,或是他们俩中间的任何一个干的,则都是不应该的。做出这个举动,我们没有理由与他的出身产生联想。如果一定联想,那下面的联想应该比“感动”更合逻辑——这哥们一定是个傻子。
事实上,认定他是傻子但表面一定要感动的人,我估计是大多数。人民都夸许三多,但人民都不做许三多。许三多和拾荒者,不过是大家想感动一把自己时候的作料。反正圣诞到了,假感动也是感动,要不怎么圣诞快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