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1977年8月12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南部非洲解放运动的消息。消息是振奋人心的——那年8月7日,津巴布韦的游击队炸毁了一座铁路桥。而早些时候,纳米比亚人民解放军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击毙了154名南非军人,击毁了26辆军车和3辆装甲运兵车。
南部非洲解放运动的敌人是种族主义制度。不过,一般认为,最终赢得这场斗争胜利的,却是以曼德拉为代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那一年是1991年,距离种族主义制度的确立已经过了43年。现在回想,我个人认为,那一刻的到来,绝不可能属于某一人、某一党派和某一主张的功劳,事实上,正是曼德拉们的非暴力不合作,加上游击队、解放军们的武装斗争,甚至还要加上当时强烈的国际呼声和严酷的国际制裁,各种力量一同赢取了最后的胜利。
像回顾许多历史事件时我们所应该采取的态度一样,今天翻到那段历史,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制度?如何避免类似的灾难不再发生?如果我们坚信人类的理性力量,那么我们就应该以实践来证明我们的理性到底有多强大。
去年有部片子,叫《揭竿而起》,讲的就是那时候的故事。一位家庭和睦、收入稳定的黑人帕特里克,只求过一种平淡的生活。但这怎么可能?来自种族隔离制度的暴虐,把他一步步逼入抗争的行列,把他变成了一位勇敢的自由解放战士,为了自由理想而浴血战斗,为了自由理想而锒铛如狱。最终,革命胜利,帕特里克英雄凯旋。
我相信这部政治电影的真实性。它所展示的,也正是当时暴力斗争产生的普遍背景。所以,“揭竿而起”这个片名,我觉得是非常准确的形容。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里那个白人警官的扮演者,就是很多人熟悉的蒂姆·罗宾斯。如果大家还记得《肖申克的救赎》里的那个越狱者,那么也就能够判断出他在这部片子里的形象了。我相信,对于这位影人来讲,参与《揭竿而起》的拍摄,也是一次灵魂救赎的经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