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1977年8月11日的《人民日报》头条是句标语,叫“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下面马上跟了个新华社述评,题目叫“增产的一个重要途径”,介绍的是天津工交战线的经验。
推敲一下,天津的经验是在告诉我们,节约的目的是增产。节约什么呢?原来天津搞了一个消耗大检查,并因此得出结论:降低消耗就是节约的实质。
那个时候,“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这话已经有了,但是,较真起来,贪污已经被当成事实上的犯罪了,而浪费还远没有被当成真正的犯罪行为。从增产节约的口号看,浪费仅仅被视为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而节约也不过是一种倡导,国家鼓励节约的态度显得和颜悦色,并没带有强制性。为什么?就因为在那个时候,节约仅仅被当作增产的一个重要途径。言外之意,增产是个多选题,你选择了节约固然好,没有选择它也不算错,关键的是,只要你增产就OK。
比照一下,可以发现,我们对待节约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变化。前些日,国家标准审查委员会审定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通则》,像月饼盒里放金子之类的事以后就不许了。这就是变化所在——把鼓励节约的和颜悦色,变成了限制浪费的冰冷面孔。怎么冰冷呢?就是通过立法,强制执行。
其实,大到环保的国策,小到限制过度包装,中国厉行节约的力度在不断加大。这个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已经不把节约当作增产的途径,相反,更多的时候,就是因为单纯的节约而节约,宁可牺牲增产而节约。因为我们发现,资源对于我们来讲,许多是不能再生的,是越用越少的。相比较这个前提,增产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如果只顾盲目增产,以牺牲资源为代价,那么增产不但难以为继,就连生存都会出现危机。
所以,就在我们刚刚认识了GDP不久,我们又不得不再认识绿色GDP。按国家统计局的说法,从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计算出的结果就叫绿色GDP。绿色GDP这个指标,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这是个大事。从这个角度看,浪费的确可以与贪污等量齐观了,是极大的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