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有类型片的说法,其中一个类型就叫“灾难片”。我淘盘的时候不喜欢灾难片,理由简单,就是它太类型了,比其他类型片更类型,类型得让我不用看就知道大概齐,用脚也能想象出结果和答案。
但为什么还要有灾难片呢?这个类型到底是干什么用的?莫非我们必须以经常性的恐惧来提醒自己点儿什么,必须通过恐惧而达到某种团结、谅解和彼此温暖,表示我们还具有群居动物的属性,通过外力挤压获得平时已经消逝的力量和智慧——总之,我想肯定不是大家用来吓唬自己玩的这么简单。
灾难片如此,灾难本事也有说头儿。我到现在也没弄明白,按说人类的本事已经长得够大了,大得都能跑火星上找殖民地了,但是一些最简单的灾难,而且是人类已经完全掌握了因果规律的灾难,偏偏不能避免——不是避免灾难的发生,而是避免灾难带给人类的打击。每年死在天灾手里的人口,究竟能不能向我们经常可以轻松搞定的许多事情一样,减少点,再减少点?这个问题不应该仅仅提给科学家们。现在的情况是,我们好象已经习惯了天灾,习惯了水、火、地震所带来的死亡,就像我们习惯了诸如战争之类的人祸一样。
说玄了有点儿,还是说30年前吧。
30年前的7月13号晚9点半到14号夜,因遭遇雷击,纽约全城供电中断。停电之后,一切都像典型的灾难片里描述的,电台电视台停播,电话一度中断,成千上万人被关在电梯里,几千人被困在地铁两站之间。电气列车停止运行,肯尼迪国际机场和拉瓜迪亚机场立即关闭,飞往纽约的飞机不得不转往纽瓦克、波士顿等其他城市降落。由于交通指挥灯熄灭,街上交通混乱不堪。14号白天,全城商店、银行、企业和华尔街金融交易所全部关闭,联合国总部工作也受到影响,一些会议被迫取消。天灾肯定要伴随人祸。全城社会秩序混乱,抢劫事件接连发生,许多商店橱窗被捣毁。在哈莱姆区,“上百家商店被抢劫一空,就像落了炸弹一样”。全市因抢劫被捕者达3400人,另发生火警2200起,其中大火50多起。
《人民日报》18号发了这个消息,虽然没有“911”电视直播那么及时,但历史地看,已经算给了这条灾难新闻足够的重视。为什么呢?应该也归于灾难带给人类的真实反应吧。只是那天估计也有不少好人好事,但我们没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