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与车

(2007-06-15 17:15:53)

拿破仑说:“在巴黎,人们因马车而不因品德被重视。”

如果拿破仑是发迹前说这话的,这批评听着有点犯酸。如果是发迹后说的,说明拿破仑不是在批评,而是在说明一个大道理。

这道理大概今天的中国人都明白了。起码在北京,人们因汽车而不因品德被重视。说点兜圈子的话,从一个人驾驶的汽车上,可以折射出远比他的品德更丰富更生动的内涵,而品德的高低又的确跟汽车的好坏没直接关系。另一方面,一辆汽车的符号作用多直截了当啊,我们甚至可以闭着眼分辨出它是高级的还是低端的;而要评价一个人的品德,太难了点,成本很高,效率很低,如果不是专门搞人力资源的,谁要没事总琢磨人家的品德,那是要挨骂的。还有句话,叫个人权利——只要不犯法,品德是自己的事;更绝点儿说,品德的好坏是谁定的?标准还老打架呢。一个动态的标准怎么能被重视?还是汽车简单,好品牌就是好品牌,不懂就去看价格,贵的肯定就是好的,能买的起好车的,当然是有钱人,有钱的,就是成功人士,不带现金也能使鬼推磨……

这一大套逻辑不是我发明的,而是对现实社会经验的一点归纳性描述。所以,当我再看到拿破仑这句名言时,我宁可忘掉它之所以“名”的理由,而更愿意把他的话看成一种客观的描述。一个事实我们必须注意,就是从拿破仑说这话到现在,得有200多年了吧,这个世界上的人们,在各自的生活实践里,真正履行的对人的判断标准,依旧是车而不是人。虽然大家都明白品德比车更重要,虽然当年的马车早换成了今天的汽车。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1977年6月,《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国际随笔”,标题就是《人与车》。作者所探讨的,跟我刚才说的其实是一个话题。人家比我说得清楚,说拿破仑指的,是车代表着财富、权势和地位。

文章里的例子有点意思,值得跟大家分享: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是个十足的汽车迷,他的私人车队里,全是英国、美国、西德的好车。而在说到苏联私人汽车发展的时候,作者的描述是这样的——“他们乘着私人汽车,风驰电掣,招摇过市。有的开往专收外币的内部商店采购进口货品,有的带着华服美饰的眷属登上剧院包厢,有的奔向豪华餐馆一掷千金大摆宴席,有的离开闹市驶往别墅消度周末。对于这些高官厚禄的权贵来说,私家汽车不但成了生活的必需,也是特权的标志。”

上述场景看着好象并不陌生吧。但我们现在基本的态度是,只要钱是正道来的,那么当年苏联当官的这些吃喝玩乐,正是我们今天追求的幸福生活。

前几天,中国新认驻英大使向英国女王递交国书,作为礼遇,负责接送的是英王室的马车。所以,单从车的角度看,今天,汽车和马车哪个更牛,还另说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滇金丝猴
后一篇:蝴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