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是今天中国的一个运动。但我一直有个腹诽,就是这申遗的热情里,有多少是出于对遗产的爱护,有多少是出于对遗产背后的利益的眼红。
申遗下面有分支,其中一个,叫非物质遗产。概念不说了,举起例子来,多是那些民间传统文化的东东。比如,我现在就想再推介一个非物质遗产——陕西户县的农民画。
1977年2月26日,《人民日报》有篇报道,题目是《画乡人民绘新图》。这个绘新图有两解,一是指全县人民鼓足干劲儿学大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二是指,农民们干农活的同时,全民运动拿起画笔,紧跟形势搞创作。
报道里透露出来一个信息,当时户县有43万人,画家有3000多,一画就是上万幅。那场面,可以想见是相当地壮观。想想看,1000个人里就有7个画家,而且还不是科班出身,世界上甭管哪个艺术之都,能有这样的画家密度?这么一感叹,我就百度了一下,结果更令人瞠目结舌。
户县农民画,孕育于传统的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诞生于50年代,从70年代开始,不断的提高、创新、升华、成熟,逐步走出户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全国影响力最大的农民画乡之一,被视为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典型。1988年,户县正式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四十余年来,户县农民画累计创作作品30000余件,其中1500余件作品在国家级刊物发表,428件在国内各美术展览中获奖,4500多件应邀在48个国家和地区展出,18700余件被国际友人和国外博物馆收藏。户县农民画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走进了人民大会堂,走进了国外的许多家庭和公共场所,甚至作为礼品馈赠给外国元首。
牛吧。可以肯定,户县农民画,固然有其历史沿袭的缘故,但真正造成声势,还是全民运动的结果。全民运动,坏处我们没少说,但从户县农民画的历程看,似乎又有其好的一面。那么,这好与坏的成因又各是什么呢?我想,如果能把全民运动里的强迫观念取消,把全民参与的自主性和效益观念提升,那么,全民运动未尝不能变成招人待见的东西。
户县是个好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