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分级制,简单说,就是几个为人父母的,拿了薪水,天天看送审片,然后画勾打分,汇总之后,就决定了这个片子是哪级。
这个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实行的分级制,初衷当然很善良,但善良是一回事,对不对是另回事。弄到今天,起码,在那些独立制片人看来,这个制度越来越要不得了
要不得的理由,归根结底,是权利问题。或问,谁有权决定哪些是能看的,哪些是不能看的?对此质疑,权威似乎很渺小也很无力。这个涉及了美国宪法和美国精神的话题,一提出来,就是对分级制的一个致命打击。立国之本,美国人多珍视啊,跟它做对,或者说被人说成了跟它做对,你就百口莫辩。
是不是莫须有的罪名,先不说。分级制能撑到现在,也说明它有它的舆论靠山。不过,技术问题也是不可忽略的。这个记录片找了私人侦探,把那些隐姓埋名的评审员做了披露。大约不超过七八个人,还相对固定就这几个人,你说它能代表多大的民意,权威性是不是足够。虽然也有上诉程序,但更高一级的仲裁者里,不过多了俩牧师,涉及军队的,还有国防部在那儿品头论足,紧箍咒只会更紧。这些评审员,会不会因为这种垄断机制而形成歧视和寻租故事,起码从技术角度讲,是没谱的。
记录片的导演还在强调这样一个道理,你如果否定了我的作品,那你必须告诉我否定我的人是谁。但可惜,人家说不能给评审造压力,所以不能告诉你他们姓字名谁。导演的意思很明白,这个“不可告人”又是涉嫌违法的。
片子里透露出一个事实,即美国和欧洲的电影分级,有个有意思的区别,或许跟我们常识里的判断相左。美国电影分级,对性的约束其实比欧洲要狠,是摆在第一位的;欧洲呢,是暴力摆在首位,对性倒随和许多。所以有制片人说了,美国比欧洲要落后。
片子最后,是个有创意的想法,导演把这个记录片也拿去给他们做分级评审了,结果因为片中涉及性的镜头及语言,被评为限制级。在导演与评审通电话的当儿,我看到了他依然在将自己的想法向评审大人不断求证。
前几天,广电总局说今天上半年电视台只能播主旋律。什么是主旋律?这词本身已经就太不正经太难说清了。然后,什么人决定是不是主旋律?找几个老同志流着眼泪看得昏天黑地,打勾完了也未必知道看得什么。
还是回到开始的话题,谁有权决定大家该看什么不该看什么?比较为孩子担心的电影分级制,主旋律才是个莫须有的东西,也是一个让话语垄断者有机可乘的东西。我拿遥控板扫了扫,因为有这个事实上的地雷场,创作者们又习惯性地把这雷场尽量扩大以自保,所以我们能看到的电视剧,要么就是古装武打,要么就是改编名著,要么就是不知哪年哪月的风花雪月。现实题材,没人敢碰,敢碰的,也就那些弘扬军威的,或者玩农家乐的。和谐社会里,电视剧都没的看,也算怪现状了。
知道怎么对付分级制吗?一个导演说,他们送审的片子里,故意加了些变态得厉害的镜头设计,那是专门供评审批评用的,他们一激动,倒分散了注意力,然后把这些镜头一剪,原貌得以保存。老外也会玩暗渡陈仓,想起做报纸时,编辑也经常拿这招对付签字的上司,我就偷着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