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滕云
滕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0,520
  • 关注人气:14,51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音乐会

(2006-12-03 03:22:40)

晚上去民族宫听了场音乐会。上一次从事这种勾当,还是N年前去保利听弦乐四重奏,结果,先是半截儿睡着,然后是提前退场找地儿涮肉去了。

今天音乐会的名字叫“华夏清音”,大名叫“中国民间经典音乐展演”。一共三场,昨天是器乐,今天和明天是民歌。所以去,是因为我们摄影记者 徐君昨儿老晚打电话,声音哽咽好象很激动,说给你弄了票,一定去听听。

这场全是西北民歌,有“花儿”、“二人抬”、“信天游”、“山曲儿”之类,大约唱了十来段。

包装简陋的音乐会,这些年恐怕不容易见到。这场,则完全可以满足欲望——舞美像县城里的歌厅,音响还不如我手里的MP3。看观众就可以看出它的档次——老人居多,穿着土气,照相的里,也就我们记者的相机还算得上相机。

“民间经典”的待遇还能好哪去,能攒个音乐会,已经很给面子了。忽然想到今年央视青歌赛里被大家追捧的原生态,那到底是真相还是假象?起码,从这个音乐会的待遇看,中国人好象只是把追捧当了回别样的时尚。

看节目单也能看出来,其实说经典,也就绑了两拨人来唱,一是唱“花儿”的一帮,可能是名角不少,但我一个不认识,也只能说是西北当地的红人。另一拨是内蒙古旺旺艺校的孩子,连名字都没有。还有两个算是唱陕北名歌的高手,其中一个叫高保利,算是当晚的头牌了,唱了“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总算把场面气氛弄了个半高潮,跟流行歌似地台上邀宠台下应和的。

就这么一动静,哪哪都暴露着民歌的寒碜和没落,说音乐会,更像是借用的一个词儿。徐君昨晚儿的哽咽,我都怀疑是因为这个,特别是他曾经在西北呆过N年。

不过我还是从头到尾都录下来了。而且我是挑剔的,比如“花儿”,那些名家或许太像表演了吧,太艺术了吧,并没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倒是那艺校娃娃们的扯脖子卖气力,让我感觉到了民间和经典的意味。最喜欢的是“爬山调”“土默川情歌”,调儿好,韵足,享受。还有“二人抬”,高亢,俏皮,有点儿秦腔的味道。我曾经去内蒙农家里采访过精神文明建设,人家村里真当回事儿,就让村民给我一个人办了回堂会,唱的就是“二人抬”。今天重听,也有点儿抚今追昔的感慨。

前面说的和后面说的,加一起,是极大的失落和一点点安慰。

民族宫对面,是新华街。以前老吃那儿的一家小馆儿,最叫座的是炒烤肉和红烧鱼籽。也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头条
后一篇:高兴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