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想发表宣言。我的标题是“反城市主义”——语法要弄清楚,我只是反了一下“城市主义”,我自己没什么主义。所以,如果有人说你丫有骨气滚出城去,这较劲就不在本文探讨范围内了。我赖在城里,依然不耽误反城市主义。酱紫。
城市主义不是我提出来的,自然已有它的概念。我现在只想说说它的来由和性质。
看过那套美国三步曲的应该还记得,美国观念和美国制度的诞生,工业化立了大功。当小作坊变成大工厂后,当小商铺变成百货商场后,整个社会生态也都改变了。其中一个变化,当然就是小城镇变成了大城市。在中国,这个改变虽然是近30年的事,但是速度极快,早就超英赶美了。不同的是,中国的城市化爆发来自市场经济,而其爆发的实质目的,也是为工业化提供更好的服务。而能把这个进程说成一种主义,当然是把城市化的客观演进提升为一种价值观念了——中国要发展,就要走城市化道路。城市化是咱们的命脉所系。
城市主义的性质,可以分褒和贬两种说法。褒的说法,归纳起来就一个:为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效忠。贬的说法,我把它归纳成三条:一,单一性;二,失衡性;三,破坏性。
简单解释几句。
单一性。分两条——第一是城市格局和功能的简单复制,第二是城市人群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趋同。举个例子,中国城市全有开发区,中国城市全有环城路,中国城市全有中心广场。城市之间没有功能差别,麻雀和老鹰都五脏俱全。观感上,自然走遍中国都一德行,都跑西宁了感觉还在海淀。而实质上,则表明了国家行政设置对城市功能的一律要求。城市人群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在这个前提下,肯定趋同。中国人民全洗澡,中国人民全扭秧歌,中国人民全一瓶洋酒兑四瓶绿茶。简单复制导致简单复制,死的东西影响了活的东西。
失衡性。也分外在的和内在的两种。外在的失衡主要表现在城市人口和城市资源的矛盾上。黄金周故宫一天接待7万多人,西二环走俩立交要一个小时,教育普及率很低的国家居然大学生找不到饭碗,多三千非洲哥们北京就得收车放假……这都是失衡的表现。内在的失衡表现在城市人群的心理上。财富分配导致大家起急,养狗打狗导致大家起急,单位政治导致大家起急,泡妞养汉导致大家起急……前面说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趋同,在人群阶层化和人际紧张化的刺激下,开始分裂,并形成一种抑郁型的表面趋同。
破坏性。有了前面这两条,破坏是不可避免的。你随便去联想吧,人居环境、人群生态,还有我们脆弱的心情。
只要中国还瞄着GDP,只要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目标依然是为经济利益服务,城市主义就不会失去市场。理论上说,只有当单一性、失衡性和破坏性的积累与中国的财富积累同步进行,直至形成一个尖锐对立的交集点时,城市主义才会走向末路。
但是,我怀疑,真的存在那么一个交集点吗?即便存在的话,我恐怕那时,我们的城市已经完全瘫痪了。所以,反城市主义,也不能搞等靠要,当然也不能像我这么嚷嚷就得了,而要形成一种预警机制,形成城市主义者脑袋里也应该有的一根弦。起码也该跟天气预报待遇一样吧。
以人为本。起码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是站在它的对立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