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摊儿上卖的四开小报儿,五毛一套的那种,俗称途中报。就是上下班路上看的,二三十分钟肯定看完,下车就能扔了。
所以这些报纸标题大,照片大,没长文章,要不毁眼。
我现在很少听歌儿,偶尔听听,全是在路上,可以叫“途中歌”。应付堵车、疲劳驾驶,管点儿用。
跟途中报不一样,途中歌儿必须是自己最喜欢的,百听不厌的那种,听完就扔的肯定不行。
现在就说说这些途中CD。
最常听的一张是……汗,我连名儿都不知道。这盘是在拉萨八廓街买的,20块,盗版——再汗。母盘不在,店小二也不知道名儿,只说这是不丹一活佛唱的,就是《喜玛拉雅》那片子里唱主题歌的那位。试听一下,原唱加上外国工作室的包装,让人立马安静,就买了。后来还专门为这盘,去淘换了一张《喜玛拉雅》的盘,也是盗版的——浑身快湿透了。
听这张盘,有个好处,就是经常能让我想起在西藏的日子。我不想忘记这段日子。
跟岁数有关系,现在基本不听流行歌儿了,越新越不听。
喜欢的,都是比较各色的。
还有一张盘,是从一蒙古族妹妹那拷贝来的——又是盗版。同样不知道名儿。仅知道那唱法是蒙古族的“呼麦”——一种可以同时发出低中高三个音调的发声方法。这唱法好象也属于非物质遗产了,据说仅外蒙的一个部族还有传人。于是也被外国工作室包了装——也不怎么的,一给鬼子包装过,这东西还就锦上添花了。
想起一事儿。去年去新疆,发现了十二木卡姆,是真正的非物质遗产。一套好象十几张,800多。可惜当时钱不够,留下块心病。回头一定补上。
类似的,还有张苏格兰风笛曲。是托一发小儿从英国带回来的。进行曲多,豪迈,听时老想起毛瑟枪。
歌儿里,崔健的全套盘都有。原来的偶像,代表了青春期。前三张里的歌儿,基本都能跟着唱。
后辈儿的,许巍听过一段儿,郑钧听过一段儿,但都没存住。我想还是跟我渊源不深。
外国的歌儿有两张,都是甲壳虫的。
大概就这些。
以后,想弄点儿传统相声段子,再弄点儿大鼓琴书什么的。北方的曲艺我是越来越喜欢了。
平时上下班,途中歌可有可无(也不怎么的,广播我从来不听),我可以抽烟提神儿。
跑长道儿就不一样了。那年开车去杭州,算是第一次驾车游。抽烟、听歌,一个不能少。那个时候,歌是可以跟窗外的景儿配合起来的,加了歌儿的景儿,就像从默片到了有声片,感觉大不一样。
记得在江苏境,高速上跑160的感觉,就像平时在三环上二档慢慢溜着。夕阳西下,远近水面的反射光安静地扎着我的眼。车里的同伴儿都睡了,路上也没车。就剩我,听着一首又老又慢的电影插曲,一只手扶着方向,感觉一切都在自己掌握中,向天堂前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