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3年,贝尔塔·冯·祖特内(Bertha von Suttner, 1843~1914)出生在时为奥地利的布拉格(注:现在布拉格是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她上面有一个哥哥。她出生不久,她的父亲就死去了。她的父亲比她的母亲索菲大32岁,因为老头子有钱。贝尔塔受她母亲的影响很深:梦想着有一个尊贵的男爵夫人的身份。因此,她在孩童时就跟着母亲四处奔波,寻找进入奥地利贵族圈子的缝隙。但是,她父亲的死使她们母女失去了挤入上层社会的坚强后盾。她们开始寄人篱下。而她的母亲嗜赌成性,用贝尔塔自己的话来概括她的母亲:无知、自私、虚荣。这样的家庭背景造就了贝尔塔叛逆和独立思考的性格,她想到了捷径,利用自己的美貌来安排自己未来的生活。
贝尔塔的文化来自家庭教师的帮助,她学习了英语、法语、意大利语以及钢琴和声乐,并在热爱读书的堂姐埃尔维拉的感染下,喜欢并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使她的个人素质提高,形成了独有的魅力,由文化培植出来的魅力。16岁时,她发表了作品《德意志夫人》。但是,她在写作这条路上没有走直径,而是把“择婿”当做重点项目,一直寻觅到30多岁,到跟阿图尔私奔为止。以至在当时,一提起她们母女,几乎成了“爱情骗子”的代名词。
1876年春天,43岁的诺贝尔在巴黎火车站迎接了贝尔塔,起因是诺贝尔在报纸上登了一则启事:“巴黎一位上了年纪的、富有的先生寻找一位私人秘书。”正处在爱情危机之中的贝尔塔凭着美貌、胆识前来应聘。她实际上的目的是想找一个有钱、有地位的人嫁到上流社会里去。可老气横朽的诺贝尔让她很失望。一星期之后,贝尔塔便离开诺贝尔回到高加索跟着贵族出身的情人阿图尔私奔了。
就在这一星期里,诺贝尔在心理上接收了贝尔塔,并且至死都赞同和支持贝尔塔的胡说八道。因为在他们这一星期的谈话中,涉及了和平与裁军的问题。善解人意的贝尔塔顺情说好话,不但博得了诺贝尔的喜欢,而且还启发了诺贝尔的头脑。以后,诺贝尔把她当作“知心”朋友,给她资助。最终,经过多年的深思熟虑,诺贝尔在设奖遗嘱中写上了和平二字。而这一过程中,贝尔塔依然梦想着挤入贵族的圈子,至少在当时早已把与诺贝尔的这些谈话忘得一干二净。与人私奔后,因为生存的原因,贝尔塔绕了一个大圈子后,才重又拾起笔,把她实现不了的贵族梦投寄给了杂志社和出版社。她的作品迎合了人们猎奇的心理:发生在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真假掺半的爱情故事和她自己的经历正是她创作的源泉。她居然成了职业作家。
1887年左右,她第一次听过伦敦有一个叫和平联盟的组织,这与她的作品所透露出来的和平主义不谋而合:放下武器!《放下武器》在1889年出版,这本书轰动了整个世界,也因着外界急风骤雨般的评论,把贝尔塔推上了坚定的和平主义者的道路。
1891年,奥地利和平协会任命贝尔塔为主席,并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和平大会的女代表,在第三次世界和平大会上大出风头。以后,贝尔塔越来越热衷于表现自己,借口当然是大谈特谈和平。这非常符合她那追梦的思维方式。1905年,她终于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1914年6月21日,贝尔塔在维也纳去世,但她至死都不能理解,地球上的人们为什么还没有放下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