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815年,沙皇俄国吞并了波兰,强制性的俄式统治随即推行到波兰的角角落落。波兰语自然在首禁之列,波兰本地人的一举一动都在俄国人的监视之下,到了1867年,这一现状也没改变多少。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瓦迪斯瓦夫·斯克沃多夫斯基一家在华沙还是生活得有滋有味。瓦迪在中学里教着数学和物理,他的妻子布罗尼斯瓦娃则主持一所女子寄宿学校,他们的孩子都在女子学校里读书。
1867年11月7日,瓦迪的第五个孩子降生,也是家里最小的一个,取名玛丽亚。在怀着她时,母亲染上了传染性极强的肺病。所以,有近10年的时间,母亲与小玛丽之间只能用微笑和眼神来传递亲情。1878年5月,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1934)的母亲在肺病的折磨下无可奈何的离开了人世,死时脸色铁青,这个景象给10岁的玛丽·居里留下了悲伤的影子。生命转眼即逝的现实在玛丽幼小的心灵上播下一粒种子——珍惜生命。
母亲去世后,父亲因失去心爱的妻子而不能从悲痛中解脱出来照顾这些孩子们。所以玛丽时时感到自己很孤单,她只有把父亲的藏书阅遍。刚刚10岁的玛丽加紧了学习,这是最好的转移想念妈妈的良药。
鉴于当时俄占下的波兰情况,玛丽不得不到一所沙皇开办的女子高中去读书,这在渐已长大的玛丽心里埋下了反抗的伏笔:她需要解放,祖国的解放、个人的解放。从1885年10月开始,玛丽开始出外谋生,给人家做家庭教师。留学成了她的第一个目标,她得筹备足够的留学费用。这时,她又阅读了大量的书籍,门类庞杂,没有系统性,但这使她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并且最终选择了数学和物理。因为父母曾当着孩子们的面谈论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而其中的玄机和奥妙足可以把大人们吸引。求知欲极强的玛丽自然深陷其中。
1891年9月,24岁的玛丽登上了前往巴黎的火车,过上了她想要的留学生活。她非常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学习起来可以几天都不跟别人讲话,她已经完全沉浸于知识中。她甚至认为做饭都在浪费时间。1894年4月,玛丽结识了皮埃尔·居里,在近一年的交往后于1895年7月26日嫁给了皮埃尔。当时,皮埃尔正在巴黎一所专业学校教物理和化学。玛丽充分利用了丈夫的学问,与皮埃尔一同扎进了简陋的实验室。玛丽始终坚信与他同时代的“实证主义者”孔德的观点:没有经过实验检验过的事物,都不能说是科学的,必须把理论知识放到实际中去验证。
这一时期,玛丽在准备自己的博士论文时看到了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的一篇“发现铀盐放射性”的论文。玛丽所感兴趣的是:这种物质放射性的来源之谜。1897年底,玛丽开始研究“铀盐现象”,皮埃尔也加入了妻子的研究工作。从此,他们走上了获取诺贝尔物理学奖里程的第一步。
1898年,居里夫妇发表了《关于一种新的,在沥青铀矿质中所含有的放射性物质》,玛丽将这种物质取名为钋(Polonium),它与波兰(Poland)前三个字母相同,据说用以纪念她的出生地,祖国波兰。1898年12月,居里夫妇又发表了一篇论文,因为他们在沥青铀矿石中发现了比钋更具放射性的物质:镭。镭在沥青矿石中的存在量仅有百万分之一,居里夫妇克服重重困难,用4年时间才从成千上万吨原料中提炼出10分之1克纯镭盐,它在当时的价值是10万美元,被称为世界上最昂贵的元素。
1903年,玛丽被授予物理学奖,理由是:由于对放射性和放射现象的发现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的认定。一同获奖的还有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1911年11月,玛丽又获化学奖,现由是她发现并提取出了纯镭,并且测量出了放射能量的单位,这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1克纯镭在每秒钟里自然射线的能量被称为1居里。
1934年7月4日,玛丽·居里在她小女儿夏娃的怀里闭上了眼睛,她患的是白血病。实际上,她的去世与放射性元素有关,与她日日夜夜的工作有关,与她的心情有关。她曾说过:我属于人类……热爱探索和实验。她从生到死做到了一个伟大人物必须具备的境界:忽略世俗的偏见,集中时间和精力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