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8年12月5日,武训出生在堂邑县武家庄,家贫如洗,在家族中排行老七,名叫武训。5岁时,死了父亲,随母亲讨饭生活。路过学堂时,读书声朗朗入耳,他常常站着听,然后哭着问母亲:“为什么,我不能上学?”
母亲告诉他:“没钱供你。”
7岁时,母亲又死了。伯母把他领回家去抚养,伯母家虽穷,但还没到讨饭的地步,他又一次提出上学的请求。伯母告诉他,能够吃饱肚子就不易了,怎么可能有钱上学呢?从此,武训再没提过上学,可他心里也始终没有忘记上学的事。
16岁那年,他给一个姓张的举人当雇工,说好每年6000文,一连干了三年。伯母得病了,他想支点工钱带回去孝敬伯母。不料,那举人拿出假帐骗他说工钱早已支完,还让他亲眼看那帐本。他争辩,而那举人就让家丁把他拖到外面,打得鼻青脸肿。后来,他又在姨夫家帮工,讲定一年一支工钱。哪儿知道,姨夫也用那举人的方法,到年底也拿假帐,欺负他不识字。这让他伤心,还说不出话来,自己憋闷得生了一场大病。
病好后,他就有了一种想法,立下誓言:办所义学!
让像他那样的穷孩子能够读书识字,不再受人欺负和摆布。
可是,钱哪里来呀?
没有手艺,又不识字,他只好去乞讨。讨来的食物,他把好点的卖掉,只吃坏的或者是烂菜之类的,一文一文地积攒。讨饭的过程中,经常碰上吝啬的人家,不但得不到施舍,还给人家骂,用狗咬他。他不生气,还要唱歌给他们听:“不强要,不强化,不用着急不用怕;俺化缘,你行善,大家修个义学院。”
不管在哪里,人家不愿意干的累活儿、脏活儿,像推磨,掏粪等……只要让他干,他都去做。为了让人开心,他还把自己的脑袋剃成阴阳头,即一边光,一边留着,在集市上耍些把戏,倒立着,用两手触地爬行;甚至还把杂耍的蛇、蝎子等吞进肚子里去……有时,他也趴在地上让有钱给的大人“租”一会儿,让他们的孩子当马骑。
武训唯一的精神支柱就是办所义学院,跟现在希望小学一样的学校,让穷孩子能够上学。
30年后,即1888年春天,武训终于在家乡建成的第一所义塾,开学了。这一天,身体已经衰老的像个老人的他,蹲在地上,哭成了泪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