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界尽头:人类怎样扩展到全世界

(2009-02-17 23:17:27)
标签:

文化

打开google earth,用鼠标转动地球。假设站在足够高的太空中,你可以从任意角度观看我们的星球(当然是模拟的二维效果)。有些角度非常有趣,比如从南极点或者北极点俯瞰,或者寻找能够看见最多面积的海洋或陆地的太空观察点。我可以告诉你,能够看见最多海洋面积的点在太平洋南赤道上空,从那里你只能看见极少的陆地,包括澳洲、北美、南极洲的一小部分,其余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蓝色的海洋。有兴趣的话,你可以一点一点去试,很好玩。

 

我一边玩一边发愁,因为要交稿了。这个专栏,我都是写一些人迹罕至旮旮旯旯的地方,我叫它世界尽头。实际上,地球是圆的,而我们知道球体无所谓尽头。特别是今天,人类已经探索过几乎所有的地球表面,也就无法像以前那样在头脑里边想象一个世界尽头。说到这儿,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不算南极洲,人类在什么时候基本完成了对全世界陆地的探索?我猜,也许你会想起哥伦布、麦哲伦、库克船长甚至加勒比海盗,那些雄心勃勃的西方探险家。那么让我来告诉你正确答案吧:

 

如果排除一些小岛,人类基本完成对陆地的探索(南极洲除外)大概是在一万年前。西方人自称的地理大发现,从整个人类角度,也许叫再发现或者白人发现更恰当些,因为他们所到之处,几乎都会发现当地早就有人居住了。

 

早在一万年前,人类凭借非常原始的手段,就占领了地球几乎每个角落,如果从物种扩散的角度来评价,我想这应该是自生命产生以来最了不起的成就。当然某些鱼或者鸟或许也能做到这种全球性的分布,但人类是靠腿走出来的,而且只用了不到十万年。十万年是个什么概念,也就是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哪怕最开始就分开各自发展的人类,日后相遇依然能够通婚,我们人类直到今天也依然是一个单一物种。

 

过去二三十年,应该是人类学的黄金年代,凭借DNA线索,人们基本形成一个共识:所有的现代人类,都是十多万年前从非洲出走的一小群人的后裔。而就是这一小群人的繁衍生息,到上个冰河期结束,也就是一万年前,已经遍布全世界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陆。有人做过计算,这种拓展速度,要求每一代人都向着未知世界前进 70公里。今天我们也许会想,70公里可能就是一次郊游的距离,但那是史前啊,拖家带口,没有道路,前途不知道有什么会怎样,而且经常遭遇高山荒漠大海的阻隔,却在十万年间保持了这样的拓展速度,或许它真的是生命史上最了不起的奇迹,人类的确有理由骄傲。

 

十万年前走出非洲的这一小群人,很快向着三个方向分道扬镳(当然后来又有相遇和融合),一路前往西亚欧洲,一路深入中亚和北亚,还有一路沿着海岸向东向南,到达南亚、东南亚和澳洲。DNA已经可以大致勾勒出不同族群的发展历程。比如印地安人,他们是中亚、北亚人的后裔,在大约两万年前踏过冰冻的白令海峡进入北美,然后仅用五千年就完成了纵贯整个美洲大陆的拓殖,堪称神速。再比如说我们中国人,基因里边有一点点东南亚那一路人的成分,但主体是中亚北亚那支。我国古代历史也印证了两大族群在中国境内的竞争,南方的百越最后失败,基本退出大陆,后裔流散到东南亚一带。

 

这方面的具体内容应该去读专业书籍,我只是说个大概。它反映出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活力和勇气,当然还有创造力。我写世界尽头,其实主要也是感喟于人类的活力和勇气。设想史前时期的人类,或者是草原上的狩猎者,或者是海边的拾贝者,他们追随猎物,或者受人口压力的驱使,永不停顿地从一站走向下一站,翻过高山,渡过大海,不知不觉就走遍全世界,而每一次出发,对他们来说都是未知之地、世界尽头。他们没有翅膀,但他们比任何一种鸟旅行得更远。他们没有厚厚的皮毛,但可以猎取皮毛兽类,从热带走向酷寒。他们没有鳍,但他们制作了简陋的独木舟,航行到遥远的海角。固然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值得骄傲的新技术时代,但依然不能遮掩祖先伟大的勇气与好奇心。今天,我们谈论市场经济,我们为当下的金融危机忧心忡忡,我们似乎忘记了祖先一直面对的更为宏大与紧迫的命题:向前走,不停地向前走,哪怕前边是高山大海,不要丢弃好奇心,不要失去勇气与激情……

 

google earth那个小小地球在我的鼠标下转动,我也因此仿佛获得了某种类似神的全知全能的角度,仿佛可以穿越时空,礼赞人类的伟大。但是,祖先的伟大并不必然意味着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代会同样伟大,我们只是存在着继续伟大的可能性而已。同时作为一个物种,我们依然肩负着本能的使命。

 

        这也是我写世界尽头系列最想要表达的一个意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