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救赎

(2006-07-08 16:25:58)

周六的公司金融课我基本没听懂。庆幸的是,课间休息有同学在每人桌面放了一本《阳光心态》,让我下半节课有事可做,不必像有的同学那样望着教室天花板发呆。

 

这本书是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吴维库博士写的,讲的是人如何保持乐观的心态。说得很实在,但也就是小品那个量级,或可归入励志类,老实讲平时我是碰也不肯碰的。只因为正课听着费劲,才在下边胡乱翻翻。也是书名吸引,因为我觉得自己最近心态不怎么阳光。

 

浅显易读,到午间下课时已经翻过去半本。剩下的打算带回家读完。吴博士有一个论断我非常赞同:什么是天堂什么地狱?好心态是天堂坏心态是地狱。虽然有点不好意思,但我承认很被这本励志读物打动。最近我也开始警觉自己,不要让坏心态的影响超出我本人,但是很难真正做到。我发现我对人变得苛刻而不宽容,要求太多。我也不喜欢自己这样,但是经常无法控制自己。我知道,我的坏心态正在毁掉一些东西。特别是独自驾车的时候,黑暗会慢慢生长起来,直到弥漫整个车内空间。

 

也许,这本我并不是很看得上的书,在一个恰当的时候拉了我一把。

 

我相信,每个人在生命的某个时刻都需要救赎。只不过,如果这种救赎来自某种外力,我们多半预期它够崇高够权威,至少也要够专业够像那么回事儿。比如我,我从来不相信这种励志类读物能给我什么帮助。要找,也要从圣经论语里去找。再不济,那些森严的学术讲章,我相信它可能藏在某一页的字缝里。也许是我愚钝,我很不容易找到。或者说,在关于人类的终极关怀和具体的个人经验之间,不太容易架设起一座桥梁。

 

以前我一直不太明白,励志类读物如何会有那么大市场。那不都是些明明白白的道理么,何必你们掰开了揉碎了弄成浆糊状的东西?说得再宽泛些,我也瞧不上比如南怀谨谈佛谈易、刘心武谈红楼某某谈论语谈圣经。但不得不承认,他们很受欢迎。为此,我是不是应该嘲笑大众阅读品味低下?甚至有些很了不起的企业家每每喜欢把南怀谨挂在嘴边,不知他们是否意识到,他们做企业的水平和境界,可能远远超过南怀谨在学问里边的相应程度。当然也有一种说法,在一个浮躁而快速的时代,人们习惯于消费这些所谓文化快餐。若真如此,其实也无法动摇我的不屑,因为这种不屑来自对我们时代弊端的批判态度。

 

然而在这个周六上午,在枯燥的公司金融学的课堂上,我想我明白了励志类读物的价值。它未必要通吃,但是它会触动那些迷惘的、需要被触动的人。它未必要高深的学问,只要它所倡导的东西能够在某个瞬间引起你的共鸣。所谓“境由心生”,它不过是简简单单营造那个“境”,等着你的心去“生”。那时候,其实它什么都不是,它就是镜子里的你自己,或者说你期望的那个自己。由此我想我算弄明白了励志类读物的生产机制,也明白了为什么励志类读物通常可以高居畅销书前列。人们有太多的疑惑,他们渴望通过某种途径得到印证。记得很多年前在BBS上跟网友玩接龙――“你拍一,我拍一”,有个特别聪慧的小女生脱口而出:“你拍我,我拍你,拍着别人找自己。”当时绝倒,而小女生却惊鸿一现从此无影无踪。

 

我是个很不合拍的人,经常自己被什么东西感动得一塌糊涂,却在大家都很忘我的场合无法融入,甚至觉得无比可笑。因此也有了一份自信,我不太容易被大众情绪所左右,或者说不容易受乌合之众的“场”的影响,比如我永远不相信我会加入传销和邪教,也永远不会去疯狂英语。当然,我也永远不会去读什么励志类书籍。可是在这个上午,我的信心有点动摇了。不光是说我读了一本放在从前根本碰都懒得碰的励志书,而是我发现自己被它打动。换句话说,我也需要那些“正常情感”的滋润甚至激励。特别是当我经历正常世界的一些正常事情,我发现古圣先贤对我基本爱莫能助,需要一些来自正常渠道的帮助。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一旦你不再是童子身,便坠入色界的轮回。可能言重了,由此我不太有把握还能够在大众的“场”里边保持冷静和冷漠。毕竟,那么多人去传销去疯狂英语,他们一定有他们的道理。一个突然开始认同励志类读物的家伙,是没有底气拍着胸脯说一定不会去参加这些事情的。

 

    人都需要救赎,在生命的某个时刻某个情境中。但是要知道,你所得到的救赎,很有可能把你拉入另外一个轮回。只要你活着,你就没地方躲避。大概这也是“是药三分毒”的道理吧,当然说饮鸩止渴那又太过悲观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