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和分析真实语料(authentic materials)与其他教学资源的关系,就如何将真实语料引入课堂教学等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真实语料的定义和使用效果
真实语料指的是在目标语国家中为母语使用者所设计的,而非为语言教学目的所开发的语言资料。真实语料一般分成印刷文本和视听片段两大类。常见的印刷文本包括各类广告、票据、指示牌、地图、说明书、菜单、节目单、商品标签、贺卡等,中、高层次的教学可直接使用报章杂志、文学原著等。视听片段包括电话录音、机场车站通知、广播、影视片段等。这些材料中的语言被认为比那些专为教材而编写的语言更实用、更自然。理由是通过直接接触和体验真实语料,从真实语料中找到文化产品(products) 、文化实践 (practice) 和文化观念 (perspective) ,在一定程度上能保持学生学习的乐趣,增加学生对学习目标语技能、内容及文化的信心,从而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仅就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语言教学中使用真实语料确实有益于语言学习的某些方面,比如在中、高层次的听与读等诠释性学习阶段中。 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引入真实语料组织课堂活动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做到适时、适当、适量。
如何使用真实语料
1. 实际需求为切入点。使用真材实料的第一步是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实际需要。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学习所想达到的目标。譬如笔者在上“旅行”这课的课文时,先设计问卷调查让学生讨论,就旅行目的、旅行方法、制订旅行计划、旅行须知四个大方面要求学生提出个人想法,结果得到了诸如开阔视野、了解风土人情、观光购物、气候气象、办理签证、订购机票、预订旅店客房、收拾行李、机场接送等十多个学习意向。找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就有可能找到或者引导学生去寻找所需要的真实语料供教学活动使用。
2.循序渐进为原则。
在开始阶段,应该让学生接触一些他们熟悉的、已经具备了一定背景知识、适合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真实语料,如生活影视片段,内容最好是趣味性较强的、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材料。经过视听阶段的训练之后,再让学生去接触比较熟悉的、一般生活题材的对话和演示,最后才接触内容上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语言表达形式。但是真实材料中的语言应该基本符合或适当超越学生现有的词汇和语法的水平。
3.学生参与为主导。在寻找和确定真实材料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参与。根据学生先前的学习经验和他们现有的文化视野,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需要,邀请学生通过包括网上搜索等各种形式去收集真实材料并把它们带进教室,以支持他们的学习。“餐厅就餐”一课,可以让学生找食谱、餐馆外卖菜单等;“购物”一课,可以让学生找广告、优惠券、打折券以及商品订单等。
4.完成任务为目标。在学生获得真实语料之后,教师设计模拟真实的生活情景并布置适量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语境中完成任务。根据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完成任务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和使用语言交际的过程。完成有目的、有意义的任务是通过学生的个人体验和主动参与得以实现的。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就使用真实语料设定不同的要求,比如同样是使用商品优惠券,有的学生可以找到有效日期,有的可以发现优惠的价值,也有的可以领会隐藏在优惠背后的玄机。“在做中学”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性、真实性。同时真实语料的教学功能也会促使教师改变一贯的教学方法,另辟蹊径,灵活使用真实语料。
真实语料与现成教学资源的关系以及各自的利弊
课堂活动引入真实语料能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真实的语言。教师采用的真实语料除了具有真实性以外,通常还带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变得更加个性化、多元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甚至是学习场所(语境);学生在搜索和使用真实语料过程中获得了真实信息、了解了真实世界,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真实语料的使用也有益于教师对其教学内容和安排进行调整和更新,及时反映语言的变化。但是真实语料往往过于偏重对文化产品的认知,浪费有限的课堂教学资源。非母语学生理解母语使用者的语言和语言内容会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非汉语国家,例如在美国,学生出了教室没有实践汉语的环境。如果不加以引导就把真实语料直接作为教学资料,难免会出现有些词汇或内容不是学生所迫切需要的,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等状况。同时,语篇中的语言结构不能体现从易到难、由简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教师为准备和使用真实教材花很多的时间、费很大的精力,然而有些材料却是即时的,诸如新闻报章的真实语料很快就过时了。这里还必须指出对初学者生搬硬套地使用真实材料,难免过于牵强,有时不切实际。
在谈及真实语料使用的利与弊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对语言教师经常接触的教辅材料,即教科书 (course books) 和现成的辅助材料 (created materials) 进行分析和比较,晓以主次轻重,才能有针对性地、 合理地、充分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教材的编写与选择一般都符合语言教学课程与教学大纲的内容、范围和目标。教材的特点是经过精心设计编排,充分考虑了词汇、语法和语言技能的平衡性、连续性和完整性;任何教材在出版之前通常都经过试用、检测和审定,有一定的可行性;多数教材还配有供学生课外使用的完整的参考材料和有指导意义的教师用书。教材的不足之处在于部分教材选题是以语言教学为主体的,教材的设计是通用的,不能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国度,难于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教材内容有的缺乏真实性,长期单独使用会使学生感到无聊,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也不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教材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教师要教什么和学生要学什么,这也可能阻碍教师分析并区别对待特定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不利于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也不符合任务型教学“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现成的辅助材料主要包括学生的作业练习、课外阅读和公开试题等。这些材料最大的优点是能适应教学评估的需要,即可评定学生的语言技能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将现成的辅助材料当作补充材料来使用,或者替代教科书中不适合学生的部分。但是现成的辅助材料由于是为语言教学和检测学习结果所设计的,选择的材料失去了真实性,趣味性也不强;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让学生有机会获得真实的信息、了解世界是怎么回事; 有些材料不能及时反映语言使用的变化,不能向学生证明他们所学的是真实的语言。
其实,教材的语言和真实语料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教科书的语言也是在真实语料基础上根据外语学习的一般规律进行加工而成的“规范”语言。在学习外语的初级阶段,应当以教材为主,夯实基础。在进入中、高级学习阶段后,则可以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语言”视野更多地使用真实语料。作为语言教师,应熟悉和了解手边可得的教辅材料 。教辅材料就是现成的教材和相关的辅助材料,再加上课堂活动中引入的真实语料。能否妥善处理这三者的关系,并将三者作有机结合,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检验教师基本能力的标准。语言教学注重的是三个步骤: 1.展示讲解 (present) 、2.练习实践 (practice)、 3. 创造使用(produce),这种教学方法仍是目前汉语教学的主流。掌握语言结构规则需要教材的领引、铺垫基础;培养交际能力需要寻找真实语料并在特定的语境中完成使用真实语料的任务;借助现有的辅助材料可以对整个教学作综合检测与评估。教师如果能够把握住以上几方面的教学关键,扬长避短,充分地使用教材和现有的辅助材料,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地引入真实语料,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作为汉语教师,使用真实语料时必须充分考虑汉语语言自身的特点,特别是汉字教学这个环节。正如吕必松先生在《汉字教学与汉语教学》一文中提到的,“长期以来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所采用的教学路子,基本上是印欧语系语言教学的路子,把‘词’和‘句子’作为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把汉字排除在语言要素之外,使其成为词汇的附属品 。”在教学中引入真实语料切记不能只重视口语、听力和阅读,偏重于与社会交际直接相关的语用、语构以及语义的教学,合理地引导学生学习有意思的汉字也同样至关重要。
作者简介:朱敏琪,男,美国加州长堤市多元科技高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