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汉语课堂教学观摩感受

(2010-01-25 09:50:00)
标签:

杂谈

    今天上午的课是期盼已久的。因为终于涉及教学这个环节。虽然曾开设过类似课程,也观摩过学校里的留学生汉语课堂,对于自己将来的工作有大概的了解,听完盛老师的讲授再反观以前所学,真的发现那些是远远不够的,是远远不及有资深老师如此集中细致深入的做更系统更全面的讲授的。正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并曾多次到海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盛老师很年轻,温柔耐心,亲切细致,如果以后真的要跟一群孩子在一起,真希望自己也能有这样的亲和力。在北师大的日子里感觉学习无处不在,只要有心。譬如每次讲座完毕老师都会答谢专家并说上一句“让我们先送走某某某然后同学们再离开”,一次两次三次,我们意识到这是必要的尊重和礼节。而这些东西老师并不一定会专门教你。所谓“以身作则”,所谓“潜移默化”,大概如此。这样的角色也将是我们将来要扮演的,常常会记起母校的马老师教会我们的那句话,“举手投足即文化”,来到师大也不断有老师会强化这一点。所以,一方面做一个有心人,有意识的观察、捕捉、学习老师们的“行”,包括每一次的课堂组织与控制,教学语言,教学技巧的使用,与学生的交流和交往等,是会让我们受益无穷的;另一方面,待自己也为人师角色变换之日,我们也能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言归正传,谈谈今天的听课感受。观摩课堂录像的过程中,老师不时停下来跟我们讨论每一个教学流程的进行及其使用到的方法和技巧,很实用。不过我自己感受最深的以下三点。

    第一,老师对于语言学习的认识决定了他的教学观。你认为课堂是什么样,你就会让你的课堂朝着哪个方向发展。我把这一点理解成教师的指导思想,所以以后的学习中要不断加深对语言学习的认识。在盛老师列举的一些关于语言课堂的隐喻中,觉得比较有趣的是把语言课堂比作做饭。老师好比大厨,学生好比食客。要使得宴会成功进行,可口的饭菜是必须的,所以大厨要做他擅长的菜式;要让食客吃得开心尽兴,大厨要分析每一个食客的口味和偏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也要综合前两条视食材而定具体的菜式。这个隐喻综合考虑到了教学的各个因素,比较全面而且贴近生活。个人也比较喜欢烹饪,要努力做一个爱做饭会做饭的“大厨”。若语言学习如赴宴般享受倒真是件幸福的事。若国内的初级英语教学也能做到如此,必将是祖国花朵们的幸福~

    第二,理解学习的过程不简单,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学习的结果跟学生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所以应注意使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记得听过一个关于反对MBA招收应届生的观点,像MBA那样实践性极强、必须以企业管理经验作为接受理解课程内容基础的课程,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应届生只不过是在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一个朋友的经历证明此观点确有其客观之处。今天听到盛老师讲的这一点后便颇有感悟。曾经有老师提过某本汉语教材布置的话题多是中国的人口、计划生育等诸如此类离中国人生活很近又都比较关心的话题,拿到课堂上让学生们对话题进行演练时发现大家都很没兴趣,也无从下口。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不是单从老师主观认为的贴近生活,更多的还是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不仅使学生易于了解,也能很快将所学内容融入交际。语言的本质就在于交际的工具性,交际中的语言才是活的语言。

    第三,今天老师系统地讲授了课堂教学的主要流程并通过录像让我们观摩了汉语课堂教学,传授了很多实用的教学技巧。这些方法技巧对于初为人师的我们大有裨益,是我们第一次备课、第一次登台的“智囊”,但是课堂是由人组成的,所以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再多的方法技巧也有不够用的时候,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仍然需要不断摸索和积累。让我感触很深的是生词操练阶段,老师强调是“操练”而非“解释”。在以前的辅导过程中经历过类似的情况,当时只是因为自己的语法不够好,没办法清晰明了地讲清楚,只好求简单的用学生的母语再加上英语作为媒介语去解释,还好学生能弄明白还能正确的运用。而相邻的同学领读完生词后开始解释,听到她很认真详细的解释,自己其实挺羞愧的。现在看来,没有能够详细解释的能力说明了自身的不足,但是把解释作为生词学习理所当然的方法是不大可取的。这种观念必须转变过来。常常,解释的结果是不得不说更多学生不懂的字词甚至语法问题,然后为了解释新出现的生词又可能说出另一些生词,越解释越多,越解释学生越糊涂。若使用“已知释未知”的方法则有一个前提,即必须大概知道学生“已知”的内容,而这一点新老师未必能容易地做到。个人认为语言学习最有成效的方法应该是使所学内容融入交际中,让语言动起来。用“操练”取代“解释”不仅避免了诸多麻烦,而且使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达到了语言学习的真正目的。

    以上三点第一点对自己内心冲击波最大便以此为题。是为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1d69ec0100gxo2.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