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家楼门口,有3个并排的大垃圾桶,分别写着塑料、可回收物、其它。每每看到这垃圾桶,便暗暗叹息:谁都知道,这是样子货,各户的垃圾并不分类,一袋袋拎下楼往桶里一丢了事;而运垃圾的工人也并不将3
桶垃圾分别运走,而是囫囵个儿一车走也。
各位,为什么要认认真真地分拣垃圾?拣了,有何好处?不拣,又有何罚?捡了白捡,不捡白不捡。学者的说法是:没有制度安排,人民是不会自动劳动自己的,包括劳动人民。
在日本社会,经过多年培训,白捡白不捡的问题已经解决。东洋主妇们都知道,垃圾分为24大类300多种,家里备着数个垃圾桶,周一倒塑料,周二倒废纸,周三把不用的家具大件搬出去,等等,习惯了,习惯就是力量。
都说知识就是力量,但在咱这,谁说大家没知识不晓得分拣垃圾的重要性?但制度没有安排知识成为习惯,于是知识就成不了力量。上周日北京数万市民长走迎奥运,轰轰烈烈。但窃以为,不如请大家拣一天垃圾来得实在。怎没想抓住机会利用制度培养大众习惯?在电影《硫磺岛的来信》中,日军官罚一个士兵给大家擦鞋,将军说,不如擦枪。
坏的制度安排让好事变坏,而使坏事得以可持续发展。
挺审美挺实用的语文教育,被高考的魔棒变成折磨孩子的工具;中日友好医院博士毕业的针灸科主任李石良的职务劳动每小时时常挣不到10元,只相当于北京正规劳务市场一个清洁工的报酬,这如何不教医生乱开药、药品滥涨价;燃油税替代养路费,这样一个能够促进节油并保护环境的好事却年年好事多磨,一大原因是全国27万收费员无处安置……
所有制度不合理设置的例证莫过于GDP。经济虽高速发展了,但代价是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据说,到2010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据说,即使现在不排放丁点温室气体,惯性也要使地球气温继续上涨0.5
摄氏度;据说,现在整个星球所承受的生态足迹,已达到其所能承载的3倍之多。据说,气候变了,降水少了,南水北调都危了。
追求GDP已不止损害一国的经济和社会,而是威胁全人类。于是,3年前,中国政府的两个部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环保局,冒天下之怒,着手绿色GDP试点。官员拿政绩说事,不能只说生产了多少物质,还要减去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这样,2006年公布了2004年绿色GDP数字,环境污染占当年GDP的3.05%。但到眼下该公布2005年绿色GDP时,统计局方面变卦了,就像燃油税一样,搁搁吧。
说核算绿色GDP是世界性难题争议多多,说指标设置不科学不合理,各种说法都有道理,各地反弹也都在预料中,不过类似27万收费员之怒。但两害相衡择其轻,比起那个血盆大口的GDP来说,哪怕这个不完善的绿色GDP能够稍稍勒勒GDP这匹野马的缰绳,也是有益的。就像咱家门口的那3个垃圾桶,眼下虽是摆设,但总是个念想,制度安排总要经过这么个做无用功的过程,是值得尊敬的。
当初推进绿色GDP有两猛人,一是国家环保局副局长潘岳,一是当时的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如今统计局变脸,不知是否与邱的去职有关?若是,不管邱其他事如何,推进绿色GDP,邱还是“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有点像悼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