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sk
Rally(风险偏好反弹)是上周市场的主旋律,一周以来围绕增长风险资金经历了数次情绪上的沉浮,在增长疲弱和货币宽松之间选择孰轻孰重,最终一咬牙一跺脚,“冲”。上周经济数据偏疲弱,从美国零售到中国出口,从德国领先指数到日本政府预测,增长放缓一时间成为市场的担心,股市由升转跌。而且美国核心通胀贴近联储目标,更令人怀疑联储利率是否真的能Hold住不动。不过,在没有进一步负面消息之下,机构基金最终决定增加风险杠杆,资金继续流入风险资产,全球范围内股市走高,恐慌指数VIX下挫至15.2。增长回落,增强了市场对货币政策持续宽松的预期,对联储政策最敏感的美国两年期国债利率一周再降4点,德国十年期利率降7点,发达国家国债市场全面向好。美国经济数据虚弱,美元汇率疲惫,不过其他国家货币亦难走强,汇率多拉锯,及至周五不少新兴市场货币出现贬值。黄金价格因应美元而上扬;市场消化了俄罗斯在叙利亚的空袭消息,石油价格经一轮暴涨后上周回落,不过周五收复50美元关卡,大宗商品亦显颓势。石油与商品并没有感受到risk
rally的好处,仍在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的漩涡中挣扎。
 
 
如笔者预言,市场越来越感受到全球增长的回落,这次的焦点在美国。美国的零售消费大幅弱过预期,连同非农就业的疲软,市场对增长动力不足越来越警觉,由此联想到联储货币政策的走向。笔者认为,一个月的弱数据,未必可以上升到“一叶知秋”的悲观。首先必须认识到,美国实体经济自始至终在温和复苏区域,不应该被高扬的股市现象所蒙蔽,事实上经过一轮房市、就业复苏,消费出现中期整固并不出奇。其次,汽油价格低企、消费者去杠杆结束、家庭收入回升等因素,对整体消费情绪的改善仍应该会持续发酵,尤其之前受到压抑的低端消费仍有较大空间发力。因此,笔者对美国消费走势不悲观,美国故事和欧洲、日本故事不同,甚至和中国故事也不同。这个判断是笔者对美国增长、工资、利率走向预期的基础。
 
 
中国人民银行上周将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被部分市场人士称为中国版的QE,被认为是政策性利好,股市应声上涨。笔者看来,这项安排并非QE。1)再贷款的决定权在央行手中,并不在银行手中,2)大多数商业银行已经可以将多数债券等资产质押给央行获取流动性,此计划只是对一些低端法人金融机构有实质性帮助,可质押的资产种类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多,3)去年一年山东通过此计划得到9亿元,广东14亿元,可见即使该计划扩大到全国各省,对实体经济的帮助也属杯水车薪。央行的质押再贷款计划,搭建了一个新的流动性输送渠道,在紧急时候可以尽快将流动性交到有需要的金融机构手中,但是笔者暂时看不到央行于此时此刻通过此计划在中国搞QE的政策意愿。所谓中国版QE,不过是个别市场人士的一厢情愿而已。
 
 
本周焦点在于因应美国利率预期变化所出现的市场反应。中国第三季度GDP增长、欧洲央行会后的记者会与美国大型IT公司盈利相信也会受到资金的关注。在数据方面,美国本周重要数字较少,预计新屋建造持平,二手房销售继续下滑。加拿大央行例会,政策上估计按兵不动。在欧洲,PMI速报料大幅下滑,部分原因是大众汽车丑闻所致,不过趋势上制造业出现疲态,服务业相对稳定。德国消费者信心预料偏软。英国零售估计增长强劲。欧洲央行例会上不会有动作,但是言辞上差不多应该做市场预期管理了,对十二月开始提出延长目前的QE作准备。在亚太区,中国GDP增长预计继续走软,零售与工业生产均显疲态,不过九月固定资本投资可能初见回稳。日本的贸易逆差应该收窄。
本周记每周六刊出,阐述作者对经济、政策与市场的理解、认识,为个人观点,并非投资建议或劝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