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次贷就像“拱猪”牌戏中代表风险的黑桃Q。当它被切成许多条,混在其他牌(也切成许多条)中,则人人都有黑桃Q,人人都不怕。在此之上再做衍生产品,便将其风险盘根错节般地推向所有市场、所有金融产品。于是,一场房地产按揭危机演变成全球性的、跨资产种类的市场震荡。
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金融创新,制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信贷泡沫。金融市场上恐惧又一次击倒贪婪,演绎出又一场金融危机。这便是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危机的前因后果,这便是一场席卷全球、跨越所有资产种类的市场调整的简单解释。
自古以来的按揭模式十分简单:银行吸收存款,放出房屋贷款,赚取息差,并承担坏账风险。不过近十年,在金融创新的推动下,美国的按揭贷款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银行借出按揭后数周内,将许多按揭进行资产证券化,打包出售给其他银行、保险公司以及基金。这些资产接着又被分类切细,以衍生产品的形式(主要是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债务抵押债券)再卖给更多的投资者。这是一个风险分散的过程。理论上,按揭银行只承受从贷款批出到证券化完成之间一段时间的市场风险。买入CDO产品的银行、基金所面临的是一大批房屋中个别按揭可能坏账的风险,而且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购买不同风险度的CDO。一时间按揭衍生产品,成为固定收益市场“高回报、低风险”的宠儿。
风险的转嫁,带来按揭银行的道德风险(moral
hazard)。风险控制越来越松,借贷向高危客户群倾斜,以维持高收益。当传统按揭客户数量递减时,银行开始拓展NINJA客户(原意为“忍者”,这里指“No
Income, No Job or
Asset”,无收入、无工作、无资产),美其名谓次级按揭贷款。次贷至2005-2006年已占到美国按揭总量的20%。据估计次贷个案中,有80%存在着收入/资产申报不实甚至欺诈等问题,有时银行职员还串通客户骗取房贷。
次贷的兴起,与流动性过剩、利率偏低、房价疯涨密不可分。当房价上涨、房屋资产增值时,皆大欢喜。一旦房价下跌、资不抵债,而流动性又减少时,坏账便无可避免地上升。
国内流行“拱猪”的扑克牌游戏。黑桃Q代表厄运,持有者多战战競競。但是如果将黑桃Q切成许多条,混在其他牌(也切成许多条)中,则人人都有黑桃Q,人人都不怕。次贷便是那黑桃Q。当它被切开分配之后,理论上讲风险被分散,每人都有,谁也不知道自己拥有多少。在此之上再做衍生产品,便将其风险盘根错节般地推向所有市场、所有金融产品。今天根本没有人知道,世界上有多少金融产品与次贷有牵连。
接下来是由于某种突发事件(贝尔斯登两家基金清盘,基金投资者几乎血本无归),投资者的风险意识由一个极端转向了另一个极端,开始怀疑每一张切开的牌都可能是黑桃Q,市场对债券的需求一夜间全部消失。不仅次贷产品,其他债券产品(包括过去的热门债券)都无法正常地定价、交易,触发债市的流动性危机。
流动性危机,导致更多杠杆运作的对冲基金陷入危机。为保护自己的资产,基金投资者掀起赎回潮,触发类似挤提银行的挤提基金,迫使基金平仓套现。如同银行,基金也是吸取短期资金投向中/长期证券,“短吸长投”靠的是信用。信用一旦遭到质疑,基金(无论好坏)便出现危机。
然而债券市场(国债除外)根本没有流动性、没有需求。对冲基金不得已在股市不问价地抛售,以应付赎回浪潮。恶性循环下,全球股市出现了“9.11”以来的最大跌幅,投资气氛颇似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
笔者相信,市场正经历着一段信心崩溃后的风险意识调整,震源在次贷市场,震中为公司债市场,地震波借助流动性紧缩传导。通过次贷的结构产品以及日元套利交易,金融创新将一场房地产按揭危机演变成全球性的、跨资产种类的市场震荡。
次贷危机至少会持续18-24个月,美国房地产市场仍会恶化。经历信心危机、流动性断流的公司债市场,可能需要数个月的时间来恢复。对于美国房地产以及金融类以外的股票,相信复苏过程会短一些。但是这场市场震撼过后,对冲基金面临着大洗牌和更加严厉的监管,按揭贷款的运作模式以及相关衍生产品一定受到重新评估,金融市场的杠杆操作势必收敛。金融创新遭受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挫败。但是笔者相信,创新不会因此止步,就像孩子不会因跌倒而放弃学步。
本文原载于新财富,为个人观点,并非任何劝诱或投资建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