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金价、商品价格持续下跌,牵动了不少投资人士的心。这轮调整的背后,是美国、中国经济放缓。一家看好商品的大对冲基金出事,也是投机客获利回吐的原因。笔者认为这一轮调整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从风险意识指数来看,五月开始的调整只完成了第一阶段,投资者意识不过从狂热区拉回到中性区。笔者认为,在对美国经济硬着陆的忧虑下,风险意识指数还有第二阶段下跌,直到进入(或接近)恐慌区(见图)。
笔者相信,美国和中国经济软着陆的可能性更大。如果商品价格急跌,值得考虑买入。

附上笔者五月份写的一篇文章,现在读来并不感到过时。
资金重回高风险市场只是时间问题
提要:最近的市场调整是资金流动性的调整、风险意识的调整。虽然价格波动相当剧烈,不过基础面因素的变化并不明显,资金重回高风险市场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但目前重新入市还为时尚早,接下来还会有第二阶段的调整。通胀再燃、美国消费减速,可能是下一阶段调整的市场题材。
5月中开始,全球资产价格出现了一轮强烈调整。股价纷纷回落,商品、黄金市场更可以用“浴血”来形容。这次调整应验了笔者4月在《全球风险意识指数处于狂热区间》一文中提出的警告,市场真的“由一个倒变成一片倒”。
笔者分析,三大因素触发了这一轮跨市场、跨资产种类的大幅度调整。
――美国息口上扬。4月份之前,市场几乎一致认定美国利率在到达5%之后见顶,但是今天所有人都认为美联储会继续加息,只是在力度和时机的预期上略有不同。市场观点的惊人一致,导致当此观点被证伪后价格的强烈震荡。通胀再现、伯南克一再失言,更加深了市场疑虑,拉高风险溢价。而且此次各国央行几乎同时加大紧缩政策力度,其全球联动性甚为瞩目。
――套利交易平仓。伯南克的言行在此轮跌市中颇受非议,但是笔者认为日本银行才是抽紧市场流动性的真正推手。日本利率长期维持在超低水平,日元汇率甚为疲软。于是,对冲基金近年十分流行日元套利交易(Yen
Carry Trade),即借日元炒其他资产。如今,日本经济已经强劲复苏,日本央行不仅走出“数量放松”的货币政策,加息也指日可待,日元开始走强。对冲基金近来大规模平日元套利仓,于是所有用借来的钱炒作的资产(尤其是商品和新兴市场股票)遭到抛售。日元基础货币今年以来收缩17.9万亿日元,这才是打击对冲基金杠杆布署、导致市场大跌的最大资金要素。
――风险意识逆转。去年10月起,在全球经济加速、流动资金充沛的形势下,投资者情绪高涨,风险意识降低。大量资金流向商品和新兴市场,触发一轮价格暴涨,带动资金进一步涌向高风险市场。全球风险意识年初起进入狂热状态,并且持续时间罕见地长(图1)。但是,当外部环境、市场预期出现逆转时,风险意识急剧上涨,贪婪被恐惧所取代,资金由股市转向债市,由商品转向现金(图2)。
那么,大市一轮急跌后,是否到了重新入市的时机?笔者认为,为时尚早。从风险意识图来看,在第一阶段恐慌性抛售后,往往有技术性反弹,接下来还有第二阶段调整。此次调整不过将投资者情绪由狂热打回中性,离恐慌还有相当距离。
拉动第二阶段调整的触发点又会是什么?可能是需求惊吓。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利率水平已经重回中性区间,但是央行们仍然不依不饶地加息,而且频率有加快的趋势。市场对全球需求放缓的忧虑,已然显现,还会加深。通胀再燃、美国消费减速将进一步刺激投资者神经,强化资金的避险意识。这可能是下一阶段调整的市场题材。
其实,全球需求并不弱。美国经济略有减速,但是日、欧、中、印多点开花,使得全球经济增长更加均衡。美国消费略有减速,但是美国企业的利润率、负债率均处在几十年来的最佳状态。美国消费放缓,正是美联储所追求的目标、停止加息的前提。关键问题是美国消费会否彻底失速,将世界经济拖垮。这个风险不能排除。但是,上次资产泡沫(IT泡沫)崩溃并未如悲观者预言的那样,令消费一蹶不振,何况美联储在货币政策的运作上空间很大。
笔者将此次市场调整定性为资金流动性的调整(图3)、风险意识的调整。价格波动相当剧烈,不过基础面因素的变化并不明显。预计2006年以及2007年全球经济增长和需求状况,较2005年仅有些微放缓。同时,能源、商品生产能力的增长比预期的慢。债市可以成为避难所,不过以目前的收益率很难长期留住资金。财富增长速度依然快过可投资资产的增长速度,所以资金重回高风险市场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最后谈一下笔者对高风险投资的长远看法。高风险、高回报,是投资的常识。在过去20年中,人们将越来越多的财富/储蓄投入高风险市场/产品,这是大趋势(图4)。突发事件导致价格调整,也唤醒投资者的风险意识,投资组合发生变化,现金持有量上升。这种现象时有发生,不过乃是大趋势下的小插曲。
图1:全球风险意识指数

图2:投资者风险承受意愿

图3:OECD过剩流动性指数走势

图4:高风险投资/现金比

本文原载于新财富,仅代表个人观点,并非任何劝诱或投资建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