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工资,就是没有工资。而且是工作后得不到工资。
谁这么傻?当然有人。2005年7月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广告系的于晓丽,在一家广告公司“实习”近一年,从没领过工资,她却仍舍不得放弃这份“工作”。
这是中国青年报昨天的一篇报道所说。
据中青报说,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有4.1万名高校毕业生,毕业前找到工作的不到一半,很多人不得不采取“零工资就业”的方式,放弃应有的劳动收入和社会保障权益。
于晓丽说,现在是进退两难。“公司规定新来的人都得实习,两个月的实习期没有工资。可是公司总以各种理由一再延长实习期。我们总感觉干得不错,也许很快就要转正了,到别处还得重新开始,也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这种既无承诺、又无保障的就业模式,让于晓丽对今后的生活感到茫然。“工作快一年了,还要靠父母定期寄生活费,我现在开始怀疑上大学是否值得。”
一份关于“2006大学生就业力调查”的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26万人中,“零工资就业”的人已占被调查者的0.8%左右。
而中青报的记者就“如何看待零工资就业”问题采访了内蒙古农业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近30名即将毕业的学生,其中有1/5左右的大学生表示在经济承受能力允许的情况下,不反对通过短期的“零工资就业”来换取宝贵的工作经验和就业机会。
在零工资就业的问题上,其实是有许多道理在里面。
首先是目前的就业形势,是买方市场,不是各单位缺少劳动者,而是一个岗位有若干人在竞争。听说北京青年报有一次招15人,报名者超过了5000人。
其次是目前的民营企业增多,老板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他们没有培养人的义务,所以,招收的一般是有工作经验的人。
再次,应届毕业生确实大都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想做,责任心也较差,动不动就跳槽。
所以,应届生找工作有点难度。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办法,是干点样子给用人单位看看,俗话就是“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而看不到你的真本事就不给你草料,也是买马者的正常心态。
今天的这种零工资就业,带有一种试工的性质,也是许多人接受不了的。一般人会认为,企业这不是剥削员工嘛!既然是剥削,为什么还有人心甘情愿呢?
在我看来,凡是存在的,就一定有他的合理性。我们对许多新事物要有接受的过程,比如,现在许多青年人结婚都不是一步到位了,而是同居一段时间,也可以说是试婚一段时间,合适了,就正式结婚,不合适,就扬手拜拜。在十几年前,这是不可想象的。
如果结婚这样的大事都可以不加承诺地试了再说,工作当然也可以没有报酬地试了再说,只有对自己有利。
但是,不是简单的说任何人都要经历零工资阶段,也不是任何单位都有资格零工资使唤廉价劳动力。我觉得,如果应届生选择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和工作,可以考虑短期的零工资就业,这个短期究竟多长,应当看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在工作岗位的适应程度而定,我认为不应该超过半年。事实上,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像中央电视台这样的热门单位,在里面零工资工作一段时间,对自己没有坏处,只有益处。
那些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就不要考虑零工资工作了,如果在饭馆端盘子而且没工资,是绝对不合算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