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一个说法,说河南的骗子多。关于这个说法,曾经引起过许多的讨论,还因为地域歧视问题有一些政府的执法部门作了公开道歉。
最近我遇到的骗子,来自安徽。
至于某地出产骗子这种说法,我一直不以为然,认为什么地方都会有骗子,也会有好人。问题在于有的地方人口多,比如说河南有一亿人口,而有的地方人口少,比如青海,只有几百万人,如果都按照千分之一的比例来生产骗子,河南出产十万,青海只生产几千。几千和十万,简直不在一个量级上。想想看,十万骗子都到北京的话,多么壮观。而几千人进入北京,肯定淹没在十万人里了。
所以,假定,我是说假定,真有几千骗子在北京这座千万人口的大都市,那肯定显不出来。像大海里游了几条鱼一样。但是有十万人涌进来,占了1%,那就有点恐怖了。
最近,听到一个新观点,某地骗子多是因为人口多,生存空间有限,所以,要用各种办法来争取资源,包括战争手段,也包括欺骗手段。这种理论,有点像我们的老祖宗曾经说过的,对不起的是原文忘记了,只能说大意:在丰收的时候,远道的陌生人都可以得到一碗饭;饥荒年景,兄弟手足都会为一口饭争夺。
想起骗子问题,是因为最近连续遇到几次骗子。这几次骗子都来自安徽,或者说自称来自安徽的芜湖。从口音和电话号码看,也的确是安徽人。他们其实没骗到我什么,没有骗到东西又被认定为骗子,实在有点冤。但是他们又实实在在表现了骗子本色。
两次电话,从区号显示看,都来自安庆,但是都自称是芜湖。一个自称为芜湖市老干部局的干部,说往年都是组织老干部外出旅游,今年想换个方式,为老干部们订阅杂志。我问他怎么知道这本杂志的,他说,老干部有人推荐《领导者》杂志,他们统计了人数,想定800册左右。我们的领导者杂志是面对高端人群的,定价很高,900元一年,800册是个挺大的数字了,总码洋数达到70多万元。他一本正经地问我能给多少折扣,怎么付款,真的一样。最后说,因为没打过交道,希望我们到芜湖签合同。
我有点怀疑,因为一个地方的老干局一下子拿出70多万买杂志,是匪夷所思的事情。于是我答复说,可以到芜湖签合同,但是要先给我们一份公函,盖上老干部局的公章,传真过来。
于是,再也没了动静。
这是一个多月前的事情了。上周,又发生了几乎同样的事情。
电话直接打到我的办公室,说是芜湖市中小企业发展局的副局长,姓王。说辞和前面的一个一样,说把一笔干部的旅游费省出来了,准备定一批杂志,挑中了我们的《财经文摘》,初步决定定2600本,这位王副局长还煞有介事地问我们杂志的隶属单位,价格及其优惠幅度。最后,神秘地说,现在说话不方便,中午再打他手机。
有了上一回的经验,我就通过芜湖的114查到了中小企业发展局,一问,该局没有王姓副局长。我心里更有数了。
中午,我电话打到他的手机,在我手机上显示出对方是安庆。我上来就问:王局长,你的手机怎么是安庆的?对方迟疑了一下,说:我过去在安庆工作,手机号码没有改过来。但是,听得出来,他语气里已经没有了再交流的兴趣。
再也没有了王局长的消息。
我一直在纳闷,他们这招为的什么?怎么能骗着我的钱呢?因为没上当,失去了一次戳穿骗局的机会,也算有得有失吧!
我揣摩,也许是他们第一步是试探,看对方是不是智商不高,如果是,那就继续下一步,说:我还信不过你们,先把给我的回扣打过来,我再汇钱去。骗术就算完成了。
如果有懂这一行的,还真希望点拨一二。或者,如果恰巧有“王局长们”看了我的博客,千万留言指点一番。
不成功的骗子得到了什么呢?其实没得到什么,而且丢掉的不少。作为他们个人,丢掉的就不多说了,最严厉的说法,无非是丢掉了做人的起码道德。作为一个城市,作为一个省,一个县,丢掉的是名誉。也许,接着丢掉的就是投资,就是速度,也许还包括官员们提拔的机会。
第二次遭遇骗子的当天,我和我姐姐说起此事,她一直是作商业渠道的,接触过全国的许多电脑经销商,她立刻告诉我,一个河南,一个安徽,她遇到的骗子最多,一定要小心。她说,你说的这个芜湖的局长,肯定是骗子。
说实话,我以前对安徽印象不错,而且,听我的长辈说,我的祖辈,其实也是安徽人。可是,现在的看法有了改变。
想想有点荒唐,因为几个骗子,会对这个骗子所在的,或者也许是骗子们宣称所在的城市产生恶感,似乎少了些理性。但是,有时理性很难战胜感性。
话该说回来了,不是说因为人口多地方穷出的骗子多就是天经地义的,一般人不会理性到会费时费事去分析一番,而是十有八九会一皱眉头说:那个地方,尽骗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