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老板都有眼睛。,说句不甚恭敬的话,就算是某位老板因为残疾没有了视力,也不妨碍我说他的眼睛,因为实际上我讲的是洞察力。
老板的眼睛应当和员工的不一样。当然不是指数量或者视力。
在我看来,老板的眼睛要远,要近;要清,要浊;要善,要毒。
说到远,可以讲一个故事。一百二十多年前,在美国亚特兰大州的马里塔街107号的后院里,一位医药博士
一百年之后,坎德勒先生的玄孙女写了一本关于可口可乐的书,谦虚地说,当年他的祖先是因为长期头疼,喝了可口可乐后头疼减轻许多,于是产生了收购可口可乐的念头。在我们今天看来,如果说他的头疼是一个偶然因素的话,远见是成功的必然因素。
仅仅看得远是不够的,还要看得近。近到什么程度呢?明察秋毫。这个词在中国的使用起码是一千年以上了,说明我们的先人对观察入微很有体会。什么是秋毫,深秋时节,小鸟预备越冬,身上会长出细细的毛羽,这就是秋毫,看到秋毫,要有好眼神。许多老板能看到远处,甚至远得不能再远,但是对于一些细小的东西他看不到。真的是细小的东西看不到也就算了,要命的是很多大问题的最初表现就是细小的,你不留神它就长大了。秋毫能长成羽毛就是例子。当然,也有许多老板能看到近处,细得不能再细。但是,要紧的是远近兼顾,那才算好眼睛。
老板的眼睛要清,这很好理解,清澈的目光不但看得远,而且给合作者以信任感。但为什么要浊呢?其实就是郑板桥所说“难得糊涂”的意思。有一句古训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老板居高临下,目光如炬,对部下的缺点总是一览无余,对部下来说,这太可怕了,有多少人会死心塌地跟着这种老板呢?写到这里,有一个信手拈来的故事,春秋时有一位
其实说到底,这种浊不是真浊,而是另一种清。
换一个角度看,这样的老板眼睛里流露的是善。善待部下,善待客户是最终成功的重要因素。善,是宽厚,善,是博得人心的前提。现在不少人在讨论商业伦理的问题,要成为真正一流的老板,一定是从心底是善良的,不是装出来的。以为从腰包里掏出几个钱来作慈善,就能让别人从自己的眼睛里看到善字,显然只是愿望。
但仅仅是善,肯定最后是丢掉了自己的产业,连老板也当不成。因此,老板的眼睛还要够毒。
所谓毒,是说要看到事物的本质,看到人的本质。
本质是个很难看到的东西,更不要说去看透。就企业来说,天天围着老板的,不见得忠心耿耿;和老板保持距离的,不见得和老板离心离德。话又说回来,天天围着老板的,不见得不忠心耿耿;而和老板保持距离的,不见得不离心离德。老板就很为难了,到底应该信任谁呢?不光是对人,还有对事,对经营,对对手,现象是纷纭繁杂的,如何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要靠眼睛之毒。
远近清浊善毒,诸多要求落实到眼,眼睛实在不堪重负,因此,要常练。怎么练就不是我的事了,谁当老板谁去练,谁让他们当老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