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际不再恐同日,向针对同性恋及其它性少数的歧视说再见!
(2011-05-17 18:25:1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性别话题 |
517,国际不再恐同日。
为响应这一节日,上周三,我的课上放映了三部同志社团自己拍的同性恋生活的短纪录片。
明年,本周三,我将在课上讲同性恋。
下面,将1998年的一篇旧文发布在此,以示纪念这一日子。
这篇旧文是当时应《希望》杂志之约写作的,该刊在这一年办了一期“同性恋专题”,后来因此受到有关部门的严厉处罚。
时过境迁,回首往昔,感慨万千。
同性恋: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当时,同性恋者处于极度隐秘状态,只有极个别人关注同性恋问题。我所能看到的全部涉及同性恋的文字,都斥之为变态。我在那样的背景下完成了国内第一部同性恋题材的长篇纪实,呼吁平等与博爱,产生较大影响。但是,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的和历史的局限,这是我引以为憾的。
即使是这样一本远不成熟的著作,我也为之付出了许多代价。我不后悔,而是感到骄傲,因为这是任何先行者的必然命运。我愿意成为一个靶子,有人射击,有人争论说不该射击,有人便对射击乏味,于是,今后的人便不会再成为靶子。
此后几年,现实生活与西方学术著作完善着我的人格体系。什么时候,我们离
今天的我认为,同性恋不是别的什么,它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爱情!无论精
恩格斯告诉我们,人来缘于动物这一事实,注定人类无法摆脱生物的共同属性;
动物学家告诉我们,我们的亲近大猩猩,同性性行为和异性性行为的发生率一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社会的道德与伦理总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同性恋在古希腊是倍受推崇的“贵族行为”;
西蒙·波伏娃说,女人生来都是同性恋者;
作为动物界一种(即使是所谓“高级动物”),我们有必要重新考察一切生物生存的最高宗旨了,一个人本的社会将公认,这个宗旨是:获得充分的快乐与享受,只是,自己享受的时候不能害了别人。
主流文化反对人的生物属性,最常用的一句话是:“人类是文明进步的产物,
也许,我们可以放弃关于同性恋的任何争论,而选择一个较易获得一致认可的观点:只要不伤及他人的利益,每个人都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绝对自由,而无需理睬文化指使下的所谓道德与伦理观念的评判,因为所谓道德与伦理亦处于变更中,是人为而非自然的,是“定理”而非“公理”、真理。如果我们能够认同于这一点,便不需要再谈同性恋问题了,如果我们不能认同于这一点,同样也没有谈的必要了。
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