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做塌下心、沉住气的父母,难么?

(2010-12-30 18:24:44)
标签:

杂谈

分类: 报道评论

做塌下心、沉住气的父母,难么?

——读方刚《我的孩子是中等生

夜深/

  说起现在抚养教育一个孩子有多么累,大多做父母的人深有同感,并且异口同声把矛头指向外部:我们的社会有问题,我们的教育制度有问题。但是,他们很少能意识到,他们自己也有问题,正是他们的急功近利、崇拜世俗成功,正是他们的疯狂择园择校、疯狂给孩子报课外班,使他们成为教育制度弊端的鞠躬尽瘁的拥戴者。

确实,做超脱一些的父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有区别于世俗成功学的价值观,还需要有充分的自信和坚定的信念。

正是从这个角度,我很欣赏 方刚先生所著《我的孩子是中等生》。方刚先生不追捧世俗的成功标准,而是将健康、快乐、自由、自信,作为培育孩子成长的目标。在书中,方刚先生没有将自己置于专家的位置,也没有套用某种教育理论,更没有根据自己教育孩子的经验创立和宣扬一种系统化的理论,甚至,就连教育理念,他也是以探索、商榷的姿态提出来的。充斥于书中的,更多是生动鲜活原生态的成长故事和具体的教育感受。所以说,这是一本充满爱意的书,也是一本特别真实、特别真诚的书。

如果一定要提炼一下书中所蕴含的教育理念的话,我想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塌下心去爱孩子,用方刚先生的话说就是宠爱孩子;另一个是沉住气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保护好孩子的天性,用方刚先生的话说,就是如何在学校教育的主流规范与维护孩子的自由之间寻找平衡点。

说到宠爱,通常很容易跟溺爱混淆起来。按照方刚先生的界定,宠爱与溺爱的不同在于,溺爱是无原则的,是对孩子不良行为的纵容;而宠爱是一种有基本原则、有章法的爱,是对孩子的欣赏和鼓励。

而要做到宠爱而不是溺爱孩子,需要父母有一颗能贴近孩子的心,能读懂孩子的心思。比如,孩子淘气、闯祸,是不是一定要训斥?孩子撒谎,是不是一定要严厉批评和惩罚?孩子洗完澡之后不赶紧钻进被子而是喜欢在床上蹦跳一通,是不是一定要将他/她硬塞进被子?如果不能贴近孩子的真实内心,按照传统教育注重表象、注重结果的思维逻辑,肯定都会回答:当然!但是方刚先生说,淘气是孩子的天性,为什么要训斥?撒谎,可能是因为虚荣心,而虚荣心可能是因为想上进,为什么一定要严厉惩罚?洗完澡以后在床上蹦跳,那是孩子的快乐时光,为什么要以担心感冒的名义粗暴剥夺?

  书中后半部谈到如何在学校教育大一统的主流规范与维护孩子的自由之间寻找平衡点的时候,我特别有感触,因为这也正是我的孩子上学6年半来我一直在努力做的一件事情。

  书中提到,作者的孩子在小学6年一直没有评上三好学生,因为他始终不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学校主流规范标准下的优等生。但他始终是一个快乐、自由、幸福、积极向上的孩子,6年没有评上三好学生,也并没有打击到他的自信,没有影响到他的快乐。虽然被老师批评太单纯、没心眼儿,他却有超出同龄孩子的视野、见解和思考。

方刚先生说,按照学校的规范标准所划分的优等生、中等生与劣等生,体现的是一种比较局限的价值观。今天的中等生,很可能就是明天的优秀人才。“不是我们不可以‘优秀’,而是我们不愿意承受那种‘优秀’的代价。”

  当然,方刚先生与妻子并不是专跟学校和老师对着干。一方面,学校的大多规范,对于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另一方面,在现有的教育制度下,毕竟我们不可能完全超脱,而是需要寻找一种更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

  我的孩子跟方刚先生的孩子同龄,希望我们相近的价值观、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将来都能在孩子身上看到一个满意的结果。其实我想说的是,人格健全、心理健康、心灵丰满、会独立思考、有超脱于世俗功利标准的价值观,才是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的决定因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