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港男人节专题:明报今天发表方刚演讲稿

(2006-04-07 10:05:55)
分类: 性别话题

中国内地男性运动的萌芽

方刚[1]

 

男性反思父权文化对自身压迫的思想,被介绍进中国内地已经十多年了。但是真正的社会运动并没有出现。那些星点的努力,我视之为“男性运动的萌芽”。

 

一,起步:艰难而稳健

1994年,社会学者吴宗健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人生热线”开通“男性解放特别节目”,虽然只有六天,却是中国内地媒体已知最早的反思传统社会性别模式的声音。

1998年 “北京男性健康促进小组"酝酿成立,但小组只进行了一次活动。同年,笔者开始在一些刊物撰写反思传统男性气质的文章,并于1999年出版《男人解放》一书,引起一定社会关注。

2002年,原在台湾地区推广“男性关怀”理念的社会活动家蓝怀恩女士移居上海,成功地利用新闻媒体,推广“男性关怀”理念。也是在这一年,北京“反对针对妇女的暴力,促进社会性别平等”男性志愿小组正式宣告成立,可惜这一“白丝带”小组成立后至今也再无活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是在同期,中国大陆的同性恋亚文化建设十分活跃,2002年同性恋亦被从中国精神疾病鉴定标准中去除。男同性恋者一直被认为是违反主流支配性男性气质的,同性恋亚文化的建设从一个侧面对改变公众关于男性的刻板印象做出贡献。

2005年3月,“男性解放学术沙龙”在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成立。成立后的一年间,沙龙先后就“家庭中的性别政治”、“异性冲突中的性别问题”、“我喜欢/反感的异性”等主题组织工作坊,参与者在讨论与交流中反思自身社会性别意识;沙龙多次组织报告会,利用大众传媒向社会公众传达男性解放的主张;……沙龙从一开始便也将对女性权利的关注纳入视野,一位沙龙男性成员还对北京某商业区的男女公厕空间设置中的性别歧视进行了调查。2006年3月,男性解放学术沙龙成立一周年之际,沙龙出版《男人要解放》一书,其中主要内容为成员的“自我成长报告”。

在学术研究方面,中国内地与“男性研究”有关的学术成果极少,只能检索到十几篇论文。2005年12月,《河南社会科学》推出男性解放学术沙龙成员的“男性研究”专辑。内地社会性别研究界颇有影响的出版物《中国女性主义》也于2005年底开设了男性研究专栏。

 



[1] 本文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男性解放学术沙龙召集人,电子信箱:owl1968@sohu.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