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报道评论 |
《周末》记者
别把“男性解放”娱乐化
> 近日,有媒体突然发出建议,把男人节设在与妇女节相对应的
> 男人可以过“男人节”,男人有病可以吃药,男人可以回家带孩子,男人也可以不成功,男人也可以休产假……
> 一时间,关于“男人节”的讨论在全国轰轰烈烈起来。
> 同时,大家把这些话题的讨论自然而然地与不久前成立内地第一个倡导男性解放的组织的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教师、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在读博士方刚联系起来。
> 不过,记者在采访方刚的时候得知,现在社会上提出的“男人节”跟他无关。而且很多媒体都在误读他所提倡的男性解放和男性解放沙龙。
>
>
>男性解放,要有两百年的心理准备
> 传统要求男人即使在争吵的时候也要扮演“强者”、“硬汉”,宽容和呵护女人。方刚认为,这样的父权文化,不仅伤害着女性,也伤害着男性。使得男人有病了,宁肯揣着假条,也不肯吃药休息。而男孩子感情太丰富是被父权文化反对的,偏柔和、安静气质的男人,更愿意归家的男人,往往会被人说成是“娘娘腔”,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歧视。
> 不过,这种状况正在缓慢地得到改善。
> 2005年的
> 方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男性解放不是单纯为男人叫屈,而是要改变旧有性别模式对男性的刻板印象,改造男人和女人的关系。男性解放反对的是父权文化,男性是父权文化的受压迫者,而不能理解为“社会上的地位”受压迫。男人主控着这个世界,他们在社会上掌握着权力和优势地位,而男性解放是鼓励男性放弃这些权力和优势,因为这些东西伤害着女人,也伤害着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同样也就伤害着男人。
> 不过,也有人对男性解放运动持巨大的疑惑,方刚曾经把男性解放小组活动的通知刚刚贴上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园录,欢迎大家参与,立即就有网友回帖,质问“你们做点实事好不好?能不能多关心家庭,不要空谈?”
> 方刚告诉记者:“男性解放是上世界七十年代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出现的,现在于全球范围已经成为一场规模浩大,影响深远的社会文化运动。许多国家有众多的男性解放组织,国际上也有世界男性解放协会。只不过在中国,太闭塞了而已,大家不知道这些。”
> 同时方刚也坦承道:“有反对的声音是正常的。我们在做着一项开创性的事情,所有人都支持反而奇怪了。新生事物就是反对的声音居多的,这也说明了我们的价值。如果大家都认可,很可能这事根本没有价值做。感谢支持,我相信这种声音会越来越多的。妇女解放运动之如,同样是批评多支持少,妇女运动进行了二百多年才走到今天,我们搞男解,也要有二百年的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