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学术研究 |
第一节
Sexuality在英文中出现的历史也不过三十年,它的出现与被普遍使用是西方性学长期发展的结果。这一词汇尚无公认的标准汉译,潘绥铭教授使用的“性存在”这一译法是目前流行最广的汉译。
性学,由对“性”的研究,到对“性存在”的研究,是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对于中国学者以及大众来讲,“性存在”理念的确立对于更为透彻、真实地认识自身,更为人本地对待性,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性存在包括性的生物存在、性的心理存在、性的社会存在三个子系统,三个系统是相互影响与作用并构成性存在这个整体的。这一概念实际上在告诉我们,生理、心理、社会共同决定、影响着与性有关的事物,也就是说,离开其中任何一个系统,我们对于人类性现象的认识都将是不完整的。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将“性”等同于性交,而性交又是一种纯粹的生理行为的观念是相左的。性存在虽然肯定一切性的现象都来源于并且最终实现于性的生物存在之中,但它同时强调,无论性的生物存在多么强大或虚弱,它都是经历过社会化的,都是性存在整体中的一个子系统。
用性存在视角观察人类不同的性现象,我们许多既有的看法便会受到颠覆。
那么,性存在理念在中国到底已有多大的推广度,到底被在何等层次上接受呢?
本文试图通过男性性障碍这一话题,展示传统的纯生物学理念,以及性存在的理念,于不同层次的信息传播、交流中所表现出来的“实力”与“地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展示性存在理念在目前中国的传播状态,同时对涉及到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而本文涉及的男性性障碍,为以传统性学眼光判定的性障碍,主要是阳萎和早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