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阿黛尔雨果伊莎贝尔阿佳尼特吕弗阿莱影评法国电影毛尖 |
分类: 颤栗·穿过骨头抚摸你 |
似乎是知道我这两日要写关于阿黛尔·雨果的文字似的,所以从昨天到今天,外面一直都是阴雨连绵。阴雨连绵。
这,既是一种天气,也是一种心情,更是一种人生。
无论是阿黛尔·雨果、卡米尔·克劳岱尔、还是伊莎贝尔·阿佳尼本人。
且这阴雨连绵,也并非是气候原因,而是一个终日笼罩在其头顶之上的,让她们一生都挥之不去的男人。
人生的雨过天晴,重要吗?爱情中的雨过天晴,又在哪里呢?
我不知道阿黛尔·雨果本人如何?我只知道扮演阿黛尔·雨果的那个女孩简直太漂亮了。甚至说漂亮都有些辱没她。她浑身上下,都像一团燃烧着固执的小火焰,她的美、她的智慧、她的爱。她的任性、她的没有道理、她的无法摧毁。以及她的悲伤、她的绝望——和谎言。
她,就是年轻的伊莎贝尔·阿佳尼。
那么宁静的美。却又蕴藏着疯狂。
全都是爱情的错,爱情使她同时在天堂与地狱的门外煎熬。
得到了入天堂,得不到下地狱。
此番决绝,如此惹人心碎。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也有人译作《情泪种情花》。
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
主演:伊莎贝尔·阿佳尼;西尔维亚·马里维特
出品:法国。
年份:1975。
遥远的故事。
阿黛尔是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的女儿,她美丽聪明,才华横溢,有着和父亲一样的写作天才。为了爱情她离开家庭,只身前往加拿大的哈里法斯,后又到了巴巴多岛,终于在当地的军队里见到了男友轻骑兵团皮尚上尉。有了新情人的皮尚对她形同陌路,然而皮尚的冷淡与绝情不但没有使阿黛尔清醒,反而使她爱得更加疯狂。为了重新获得皮尚的爱,阿黛尔不惜付出任何代价,用尽一切方式,渴望心上人能够回心转意。她给他钱花,为了有借口找雨果要钱,她甚至编出谎言欺骗父亲说自己已经和皮尚完婚,她跟踪他,透过窗子看心上人和另外的女人缠绵……只可惜皮尚的心早已离她远去,只剩下痴情的阿黛尔流落异乡,逐渐地崩溃并疯狂--最终使自己陷入了更悲哀的境地……
梦幻般的场景,青年冷漠英俊的脸庞,女孩如花如朵的面颊,惟一燃烧的就是阿黛尔执著得近似疯狂的眼神……像是另一个卡米尔·克劳岱尔,当她凝视你的时候,不管那份爱值与不值,你都可以从她的脸上读出一切。
伊莎贝尔·阿佳尼实在是太美,除了她以外,我不知道谁还可以胜任这样的角色?
她演绎起来似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只需把自己的魂魄安置在镜头里已然足矣。但这种安置,又使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梦断魂摧。
那是演员本人与角色溶为一体的梦断魂摧。
不要说皮尚(阿黛尔苦苦追寻的情人,影片中年轻英俊的军官)冷血,他并不比别的男人要多恶劣些,他只是不幸的,碰上了阿黛尔。是他的不幸,这真是他的不幸,遇到阿黛尔这样一根筋甩也甩不开的女人,是天下所有花花公子的不幸。他怕透了她,他恨她。虽然在引诱她时,她柔软得像一个花朵。可是这花朵却因为他而站立起来,因为他而有了生存下去的企盼和指望。这企盼使他魂不附体,甚至当他重新面对阿黛尔这张曾经使他怦然心动过的美丽脸庞时,连再次染指的欲望都没了……他怕了她了,他们一个像讨债的,一个像躲债的,一个愿打,一个却不愿捱。
我再也没有什么嫉妒和自傲了
我已经远远地超离了骄傲
既然我不能拥有爱的微笑
那我就去接受痛苦的煎熬——
她望着他的照片,泪流成河。然而那个男人却说:“你太可笑了!”
在情人的冷漠和拒绝里,阿黛尔忘记了尊严、忘记了美丽——“一个女孩站在河边,从旧世界到新世界,与爱人重逢,这就是我的愿望。”
最终,人们发现美丽的阿黛尔·雨果竟然因为得不到皮尚而疯颠了,她衣衫褴缕,沦落到连狗都欺负的地步,她甚至因为疯狂而走向了失忆。仿佛尘世上的一切再也与她无关,包括他的皮尚。当皮尚冲着她迎面走来,她竟然浑然不知的,把他当作了陌生人。现实中的皮尚,都不足以唤醒沉睡在她记忆里的那个皮尚,此时此刻,阿黛尔依然为了皮尚活着,为了她记忆中的那个皮尚活着。因为只有在记忆中,她的皮尚才永远都在,也才永远不会对她粗声恶语,不会转过身掉头而去——
关于爱
我却只有你
当我见到你时
我会告诉你
我们中任何一个人不完全的爱
那么就不是真正的爱
许多次感情的潮水
却把我推向你的怀抱
但当生活再次把我们拉近时
我已决定不做任何事情来打动你
我会以温柔的方式战胜它
温柔的方式……
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表情呆滞的阿黛尔只身穿过嘈杂的旅馆,在她身后的阅报栏里,一条讣告吸引了人们的视线——上写着,维克多·雨果的夫人病势。不知道那条消息究竟在里面贴了多久,反正对于阿黛尔来说已经不重要了。还记得在影片的开头,无奈的老父雨果曾经以怎样的口吻劝说女儿阿黛尔回家,劝说她看一眼因为思念她而重病的母亲……终于,什么都不需要了,母亲死了,阿黛尔疯了,她不再有悲伤,不再有失去,不再有曾经挂碍她的一切一切。想来母亲的死讯她并不得知,不过即使是知道,又能怎样呢?她的生命里再也容不得第二个人了,除了皮尚,也只有皮尚。
《情泪种情花》是根据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的女儿阿黛尔·雨果的日记改编而成。导演特吕弗选中法国著名影星伊莎贝尔·阿佳妮饰演情比天高的阿黛尔,在这之后才有了《罗丹的情人》。这种带有几分贵族气又带有几分疯狂和神经质的迷乱角色恰恰暗合了她本人的气质。本片拍摄于1975年,但影片无论是从色彩还是画面、摄影等方面来看,均是不折不扣的经典手法,阿佳妮也因此获得了恺撒奖的最佳女主角提名和学院奖。该片还被当时的权威媒体《星期六周刊》称作是近年内最浪漫的电影。
伊莎贝尔·阿佳尼1955年出生于巴黎郊区一个小镇上,母亲是德国人,父亲是阿尔及利亚人。1969年,年仅14岁的阿佳妮利用暑假拍摄了自己的银幕处女作。1974年时,她收到了著名导演特吕弗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说:“你是个不同凡响的女演员。除了让娜·莫罗之外,我从没如此迫切地渴望把一张脸固定在胶片上……”阿佳尼深深吸引他的,正是那种闪电般明亮夺人的气质和风韵。特吕弗一眼相中年仅19岁的阿佳尼是扮演因爱成狂的阿黛尔·雨果的最理想人选,想不到的是,阿佳尼竟然将特吕弗拒绝了,于是特吕弗又在给她的第二封信中写道:“单是你的面孔就能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单是你的目光就能创造出戏剧性的氛围。你甚至可以演一部没有故事情节的电影,那就是一部关于你的纪录片,它将可以与任何一部故事片相媲美。”这些话最终打动了情深情惑的阿佳尼,并使她因此而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女演员的提名。
在影片的最后,阿黛尔伫立在海边,长发飘飘,裙倨飘飘,阿佳尼的脸叠映在银幕上,海水在她身后荡漾。她直视着我们,痴迷而执著地对着镜头说:“千山万水,千山万水,去和你相会,这种事,只有我能做到!”
关于这一幕,毛尖儿曾在其书中不惜笔墨地评论道:“这个镜头可能是电影观众有史以来所承受的最狂热的一次注视。阿佳妮直直地从银幕上看着我们,她急促的语气令人喘不过气来,她疯狂的美令人心神俱碎,这个镜头对观众是一个考验,因为阿佳妮癫狂的样子强烈地召唤着我们的加入:或者留在一个安全的地方老去,或者进入她的王国,燃烧。特吕弗根本不用担心电影的写实问题,他把阿佳妮的私语放大到呐喊的地步,而观众得自己决定去留,或者分担角色的运命,或者闪开……”
看到此刻,你确定你闪得开吗?你确定你躲得开吗?
曾有影评家评说:“不知当年特吕弗拍《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时用的摄影机还在不在?因为承受了阿佳妮那样注视的摄影机玻璃即使不疯狂,也一定是碎裂了。”
这,既是一种天气,也是一种心情,更是一种人生。
无论是阿黛尔·雨果、卡米尔·克劳岱尔、还是伊莎贝尔·阿佳尼本人。
且这阴雨连绵,也并非是气候原因,而是一个终日笼罩在其头顶之上的,让她们一生都挥之不去的男人。
人生的雨过天晴,重要吗?爱情中的雨过天晴,又在哪里呢?
我不知道阿黛尔·雨果本人如何?我只知道扮演阿黛尔·雨果的那个女孩简直太漂亮了。甚至说漂亮都有些辱没她。她浑身上下,都像一团燃烧着固执的小火焰,她的美、她的智慧、她的爱。她的任性、她的没有道理、她的无法摧毁。以及她的悲伤、她的绝望——和谎言。
她,就是年轻的伊莎贝尔·阿佳尼。
那么宁静的美。却又蕴藏着疯狂。
全都是爱情的错,爱情使她同时在天堂与地狱的门外煎熬。
得到了入天堂,得不到下地狱。
此番决绝,如此惹人心碎。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也有人译作《情泪种情花》。
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
主演:伊莎贝尔·阿佳尼;西尔维亚·马里维特
出品:法国。
年份:1975。
遥远的故事。
阿黛尔是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的女儿,她美丽聪明,才华横溢,有着和父亲一样的写作天才。为了爱情她离开家庭,只身前往加拿大的哈里法斯,后又到了巴巴多岛,终于在当地的军队里见到了男友轻骑兵团皮尚上尉。有了新情人的皮尚对她形同陌路,然而皮尚的冷淡与绝情不但没有使阿黛尔清醒,反而使她爱得更加疯狂。为了重新获得皮尚的爱,阿黛尔不惜付出任何代价,用尽一切方式,渴望心上人能够回心转意。她给他钱花,为了有借口找雨果要钱,她甚至编出谎言欺骗父亲说自己已经和皮尚完婚,她跟踪他,透过窗子看心上人和另外的女人缠绵……只可惜皮尚的心早已离她远去,只剩下痴情的阿黛尔流落异乡,逐渐地崩溃并疯狂--最终使自己陷入了更悲哀的境地……
梦幻般的场景,青年冷漠英俊的脸庞,女孩如花如朵的面颊,惟一燃烧的就是阿黛尔执著得近似疯狂的眼神……像是另一个卡米尔·克劳岱尔,当她凝视你的时候,不管那份爱值与不值,你都可以从她的脸上读出一切。
伊莎贝尔·阿佳尼实在是太美,除了她以外,我不知道谁还可以胜任这样的角色?
她演绎起来似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只需把自己的魂魄安置在镜头里已然足矣。但这种安置,又使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梦断魂摧。
那是演员本人与角色溶为一体的梦断魂摧。
不要说皮尚(阿黛尔苦苦追寻的情人,影片中年轻英俊的军官)冷血,他并不比别的男人要多恶劣些,他只是不幸的,碰上了阿黛尔。是他的不幸,这真是他的不幸,遇到阿黛尔这样一根筋甩也甩不开的女人,是天下所有花花公子的不幸。他怕透了她,他恨她。虽然在引诱她时,她柔软得像一个花朵。可是这花朵却因为他而站立起来,因为他而有了生存下去的企盼和指望。这企盼使他魂不附体,甚至当他重新面对阿黛尔这张曾经使他怦然心动过的美丽脸庞时,连再次染指的欲望都没了……他怕了她了,他们一个像讨债的,一个像躲债的,一个愿打,一个却不愿捱。
我再也没有什么嫉妒和自傲了
我已经远远地超离了骄傲
既然我不能拥有爱的微笑
那我就去接受痛苦的煎熬——
她望着他的照片,泪流成河。然而那个男人却说:“你太可笑了!”
在情人的冷漠和拒绝里,阿黛尔忘记了尊严、忘记了美丽——“一个女孩站在河边,从旧世界到新世界,与爱人重逢,这就是我的愿望。”
最终,人们发现美丽的阿黛尔·雨果竟然因为得不到皮尚而疯颠了,她衣衫褴缕,沦落到连狗都欺负的地步,她甚至因为疯狂而走向了失忆。仿佛尘世上的一切再也与她无关,包括他的皮尚。当皮尚冲着她迎面走来,她竟然浑然不知的,把他当作了陌生人。现实中的皮尚,都不足以唤醒沉睡在她记忆里的那个皮尚,此时此刻,阿黛尔依然为了皮尚活着,为了她记忆中的那个皮尚活着。因为只有在记忆中,她的皮尚才永远都在,也才永远不会对她粗声恶语,不会转过身掉头而去——
关于爱
我却只有你
当我见到你时
我会告诉你
我们中任何一个人不完全的爱
那么就不是真正的爱
许多次感情的潮水
却把我推向你的怀抱
但当生活再次把我们拉近时
我已决定不做任何事情来打动你
我会以温柔的方式战胜它
温柔的方式……
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表情呆滞的阿黛尔只身穿过嘈杂的旅馆,在她身后的阅报栏里,一条讣告吸引了人们的视线——上写着,维克多·雨果的夫人病势。不知道那条消息究竟在里面贴了多久,反正对于阿黛尔来说已经不重要了。还记得在影片的开头,无奈的老父雨果曾经以怎样的口吻劝说女儿阿黛尔回家,劝说她看一眼因为思念她而重病的母亲……终于,什么都不需要了,母亲死了,阿黛尔疯了,她不再有悲伤,不再有失去,不再有曾经挂碍她的一切一切。想来母亲的死讯她并不得知,不过即使是知道,又能怎样呢?她的生命里再也容不得第二个人了,除了皮尚,也只有皮尚。
《情泪种情花》是根据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的女儿阿黛尔·雨果的日记改编而成。导演特吕弗选中法国著名影星伊莎贝尔·阿佳妮饰演情比天高的阿黛尔,在这之后才有了《罗丹的情人》。这种带有几分贵族气又带有几分疯狂和神经质的迷乱角色恰恰暗合了她本人的气质。本片拍摄于1975年,但影片无论是从色彩还是画面、摄影等方面来看,均是不折不扣的经典手法,阿佳妮也因此获得了恺撒奖的最佳女主角提名和学院奖。该片还被当时的权威媒体《星期六周刊》称作是近年内最浪漫的电影。
伊莎贝尔·阿佳尼1955年出生于巴黎郊区一个小镇上,母亲是德国人,父亲是阿尔及利亚人。1969年,年仅14岁的阿佳妮利用暑假拍摄了自己的银幕处女作。1974年时,她收到了著名导演特吕弗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说:“你是个不同凡响的女演员。除了让娜·莫罗之外,我从没如此迫切地渴望把一张脸固定在胶片上……”阿佳尼深深吸引他的,正是那种闪电般明亮夺人的气质和风韵。特吕弗一眼相中年仅19岁的阿佳尼是扮演因爱成狂的阿黛尔·雨果的最理想人选,想不到的是,阿佳尼竟然将特吕弗拒绝了,于是特吕弗又在给她的第二封信中写道:“单是你的面孔就能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单是你的目光就能创造出戏剧性的氛围。你甚至可以演一部没有故事情节的电影,那就是一部关于你的纪录片,它将可以与任何一部故事片相媲美。”这些话最终打动了情深情惑的阿佳尼,并使她因此而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女演员的提名。
在影片的最后,阿黛尔伫立在海边,长发飘飘,裙倨飘飘,阿佳尼的脸叠映在银幕上,海水在她身后荡漾。她直视着我们,痴迷而执著地对着镜头说:“千山万水,千山万水,去和你相会,这种事,只有我能做到!”
关于这一幕,毛尖儿曾在其书中不惜笔墨地评论道:“这个镜头可能是电影观众有史以来所承受的最狂热的一次注视。阿佳妮直直地从银幕上看着我们,她急促的语气令人喘不过气来,她疯狂的美令人心神俱碎,这个镜头对观众是一个考验,因为阿佳妮癫狂的样子强烈地召唤着我们的加入:或者留在一个安全的地方老去,或者进入她的王国,燃烧。特吕弗根本不用担心电影的写实问题,他把阿佳妮的私语放大到呐喊的地步,而观众得自己决定去留,或者分担角色的运命,或者闪开……”
看到此刻,你确定你闪得开吗?你确定你躲得开吗?
曾有影评家评说:“不知当年特吕弗拍《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时用的摄影机还在不在?因为承受了阿佳妮那样注视的摄影机玻璃即使不疯狂,也一定是碎裂了。”
前一篇:·却原来——《暗恋桃花源》·
后一篇:·《亲切的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