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格曼的威胁
(2008-12-10 23:49:5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感觉 |
看《婚姻风景》的时候,我全情投入,给它打了九十分。很久没有看过这种话剧:一个剧本,两个演员,一个场景贯彻始终。它这么简单,也几乎没什么形式,就是忠实按照原著剧本去走,和时下以“多媒体”、“爆笑”、“先锋形式”为卖点的种种戏剧不同,它就这么简单地打动了人心。
《婚姻风景》的故事不算新颖:一个中产家庭,结婚十年后丈夫出轨,这种故事早被从无数角度阐述过。原著伯格曼,当代电影大师,1973年,53岁的伯格曼为瑞典电视台拍摄了六集电视电影《婚姻风景》,一生结婚5次,有过无数个女人,但他说自己仍不知道什么是爱;导演周可,上海小剧场颇具影响力的话剧导演,自称传统婚姻的反对者,如今是一位单亲母亲;主演赵立新,毕业于中戏及莫斯科电影学院,瑞典国家剧院国际艺术团“Shikasta”的演员、导演。这次的《婚姻风景》由他推荐给周可,自己也成为男主角约翰的不二人选。
故事不算新颖,但动人之处在于“精确”:伯格曼写的台词,每一次爱与恨的爆发都精确无比,精确到你发现那就是你吵架时说过的、或你心里想要说的。尤其对于有过婚姻或感情生活的人来说,这种发现令人愕然,伯格曼这些精确的台词,小榔头一般敲掉婚姻生活的外表:亲朋好友的看法、安全感、社会地位的保持、恨、强烈的大量的恨、还有不知为何还存在的一点点说不上是不是的爱;男主演赵立新的演技精确,李安说埃玛汤普森“一个表情有四五层意义,一讲,她马上就能演出来,清清楚楚,有条不紊。”,这种好演员的层次感,在现场艺术里更能让人感受强烈,他的精确赋予这部35年前的作品以生命,伯格曼对婚姻生活的思考,他的厌倦与眷恋,还有对整个生命巨大的无力感,一点点,像灯光逐渐点亮昏暗的屋子般透到戏剧的外面。
如果说略有不足,就是情节的压缩,最初是一个六集电视电影,压缩到两个小时以内,每一次出场,都是在爱与恨的两极摆动。赵立新在接受访问时说,因为这种压缩,导致他在念最后一场的那些台词时,“心里不是特别有安全感。”他的感觉是对的。话剧里惟一一处我觉得他力有不逮的地方,就是最后一场,当他试图表述什么是“爱”。但或许那也不是他的问题,当伯格曼试图“点题”的时候,概念化的文本和人类的感情流露之间有了冲突,你只能选择要么去忠于伯格曼,要么改掉它。
就话剧本身来说,这出戏没什么缺憾,导演手法简洁,凸显原著光彩。赵立新演技精湛,而周可也能给予他应有的烘托与刺激。大师的剧本饱满地撑满整个空间,只是有时我感觉它是不是太“满”、太均衡:感情向爱的方向倾斜四十五度,必然再向恨的一端倾斜四十五度。
这出戏最动人的时候,是让人看到自己的局限。只是它表现的手法太“满”而填满整个空间,也许,留一点点缺口反而会更动人心魄。尽管如此,这仍是一部优秀之作。看的时候,我注意到,前面的情侣中,女孩渐渐把手更紧地握到男孩手里,好像怕冷一样。而我自己同样也是如此感受。伯格曼有种北欧式的阴郁,让身在幸福中的人们产生一种阴云密布的威胁:好像有灾难即将到来毁灭我们的幸福,在太平盛世,这灾难不是战争,不是穷困,不是疾病,而是我们自己的局限,以及人面对命运时的无力。伯格曼让人看到,婚姻或者命运,就是一间加了盖子的死屋子,你可以走出去,但外面是个更大的死屋子。但即使在这个死屋子里,你还是可以爱,“用我自私的、不完整的方式去爱你。”
这种即将到来的灾难气息,是这出戏最动人之处。
给《信息时报》写的,久不写文,生硬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