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年一觉文学梦

(2006-11-15 10:34:23)
分类: 恋书癖
像很多中国人一样,我在十几岁的时候就看过了红楼梦,那种看法是囫囵着看,遇到做诗就跳过去,整个当故事看,也不觉得后40回有何不妥:黛玉死,宝玉出家,这些不都是后40回么?宝玉大雪地里拜别父亲,飘然远去,这意境哪一点不如前80回?当时我就是这么木头。
所以后来才敢跟人说:我觉得《红楼梦》也没什么了不起。
 
今年跑到广西,黄金周的七天基本上没出门,整天在柳州的朋友家里,她家正好放了套红楼梦,53年的,还是繁体竖排,我闲着也是闲着,打开看——唉,这一看,看出来我最好的一段日子。我的生活只剩下吃饭和看书,等到要离开柳州时,正好看完80回,往下溜了一眼,果然是突然间黯淡无光,人物说话、举止全都走味,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我现在老盼望考古学家忽然从清代谁的墓里挖出来真正的后几十回的书稿。
 
至于托尔斯泰,我也很奇怪的一直对他有偏见。我甚至只是在十几岁看过他一本《复活》而已。就一直很有敌意的不肯看他其他作品。前几天偶然一个机会看完了《安娜卡列宁娜》,上帝呀……看英国小说,我可以说他们的结构好,可是到了老托这里,结构算什么,他是浑然一体的天体,宛如西斯廷天顶上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壁画,很难看出他如何结构,如何建筑,在什么地方接合。真难想象他的书,也是用如此有局限的人类语言写就。
 
昨天史航奇怪问我:你十年前在看什么?这些都是十年前该看完的。我结结巴巴说:十年前,我我在看萨特和加谬。他哦的一声,说我是先哲学后文学,我差点没当场羞死。
事实是,十年前,在最配做也最该做文学青年的时候,我总是找不到书看,而且有很多奇怪的成见,所以只能是碰到什么看什么,我把时间花在《家》《春》《秋》和《悲惨世界》上的一样多,找到本亦舒的《胭脂》和买到凯尔克郭尔的《勾引家日记》对我来说同样高兴,我看《百年孤独》和《麦田守望者》,也看《青春之歌》和《红岩》。
缺乏,还是缺乏。在看到萨特和加缪们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为自己“发现了”港台文学而庆幸,我以为,在那种环境里只有我自己发现了《港台文学选刊》,而由此而来的港台文学:西西,亦舒、张秀亚、三毛、席慕容、罗兰、台湾的文人散文传统如台静农们,台湾的诗人如余光中洛夫们……在冷清而坚壁清野的新华书店,我给自己找着“自己发现”的文学读本。
他们当然都很好。一本《罗兰小语》能营养我一个月——她不是很聪明吗?写出那么多聪明的句子来?我跟台湾那些美丽的散文女作家们学习漂亮的句子,她们很小资,很缠绵,很柔弱,这些文学口味其实并不高明,可是那时我只有十三四岁,还上初中,按书上的经典著作按图索骥的结果,我看了《家春秋》等一系列“权威名著”,看完它们,我迫不及待要站到港台文学那边,那时我不懂她们的好在于更现代,也更少政治更多人性,如此而已,但那时,已足够让我宛如进入一个新世界。
可是那些纤细、易碎、像玻璃一样的漂亮散文,那些缠绵悱恻的女性情感,从更大范围来说,是多么糟糕的文学品位,我甚至从此很少看张爱玲,也绝不看李碧华,来平衡当初我看了太多“聪明、纤细、漂亮”的女作家散文,但是拿什么平衡我一本《罗兰小语》看一个月的时间呢?那时候如果我能看到吴尔夫的《普通读者》?
自我教育的结果,就是看书上的不成系统,杂而乱,口味奇怪。在按自己喜好又没有眼力时,选书结果只能是无可避免的偏到浪漫派上去,所以《悲惨世界》《约翰克里斯朵夫》《牛虻》被一读再读,这些当然不坏,可是我忽略了那么多其他的人。
 
而现在,当我在庞大的书市里,一再的买着奥斯汀和托尔斯泰,那些在十年前就该看过的书,我只是在补偿自己自我教育的粗疏,可是一边听到自己心里有人说:太晚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书市购书
后一篇:外行看京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