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电脑,MSN弹出的窗口有条新闻标题是“竞争让中性“超女”走红 专家呼吁性别教育 ”,打开。我分特啊。
“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将“性别教育”纳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不同性别的人应该与社会关于性别的“原型要求”相适应,比如男性应该是独立的、坚强的,女性更多则表现为温和、善解人意等,这种教育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利。”——我只能温和地问候贵伯父。男性应该是独立坚强的,女人就只应该是温和并且善解人意的?这是什么狗屁理论?
“女性中性化不可怕,但是要有一个“度”,在保持自身温柔、细心的本质的同时,向男人学习,取他之长,补己之短。”——这句话一来从逻辑上不通:前面还要说要有个度,意思不要太中性甚至男性化了,后面就要求向男人学习,学什么?二来,为什么女人一定要是温柔的,细心的?最后,从我的角度,我不认为女人有向男人学习的必要。
下面是奇文共赏。
竞争让中性“超女”走红 专家呼吁性别教育
来源: 扬子晚报 (06/03/09 08:04)
来源: 扬子晚报 (06/03/09 08:04)
女性中性化是社会竞争压力使然
著名作家、诗人晓白认为女性中性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这个残酷的社会不会因为你是女人而宽容你,不会因为你是女人而对你有特别优待,而需要女性不断地付出,甚至比男性付出得更多。为了适应社会,女性只有不断地改变自己,选择放弃。但女性的基因决定,她们本质上的一些东西是永远无法放弃的,女性的心灵深处永远有一块最柔软的地方。南大社会学博士陈曙红说,现在社会竞争激烈,许多进入职场的女性发现,由于许多规则是男性制定的,要想同男性平起平坐,就要不断地学习、模仿这样的规则,女性中性化是女性逐渐向“完人”转变,因为要成为一个“完人”就是需要双性的完美“融合”。
中性化使女性解放走入又一误区?
南京大学中文系张光芒教授认为,女性中性化是女性解放走入另一个误区的表现。就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倡的革命女性,“妇女能顶半边天”,只不过那时是作为“阶级符号”,今天的女性中性化带有市场化的符号,把成功作为标准。其实男性和女性各有其自然性别特征,不能以为性别无差异就是平等,相反,两性差异越大,社会越和谐。如果把女人比作玫瑰花,把男人比作白菜,玫瑰花就不要和白菜比重量,而应该比色彩和芳香。
学校需要有“性别教育”
女性教育如何面对“女性中性化”潮流?南师大金女院钱焕琦院长认为,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两性平衡,而不是中性化。优秀的男女往往既有本性别的鲜明特质,又巧妙地揉进另一性别的优点。“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如果‘亭亭玉立’就成功了。”哈佛女校董事长徐化雨说。这样的女孩,首先要健康,其次要有女性的美。女孩子应该知道她是女孩子,这很重要。29中副校长孙汉洲认为,现在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往往会把全部的心血倾注给她,往往会出现“女孩男养”,教导孩子凡是男孩可以做的事,女孩一样可以做。女性中性化不可怕,但是要有一个“度”,在保持自身温柔、细心的本质的同时,向男人学习,取他之长,补己之短。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将“性别教育”纳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不同性别的人应该与社会关于性别的“原型要求”相适应,比如男性应该是独立的、坚强的,女性更多则表现为温和、善解人意等,这种教育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