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龙卸甲》如果去掉三国这个背景,单从演员阵容和视觉效果来看,还勉强算是一部可看的电影。如果非要说成是《三国之见龙卸甲》,那它也像是外国人眼中中国古代三国时期名将赵子龙的传奇故事。网友摩西不夜奔说得好:“这部关于三国名将赵云的电影,完全像一个浮躁的老外,仅凭对一个陌生国度里脍炙人口流芳千古的传奇的浅薄想象拍出来的。让我们村头的老头做历史顾问,都比这靠谱得多。”
既然是一部商业娱乐大片,我们原本不苛求《见龙卸甲》尊重历史或者经典名著。但片中俯拾皆是的细节常识错误,还是让人忍不住说上两句。比如影片一开始,在夜袭曹营和凤鸣山单骑救主两场战役中,导演和编剧把曹操的军队直呼为“魏军”,刘备一方称为“蜀军”。可事实上,按片中呈现的时间顺序来看,那时候魏国和蜀国尚未建立,刘备根本还没有入川,魏军和蜀军的称呼从何而来?何况,导演自己随后在刘备称帝封将的那场戏中明确交待,至此蜀汉政权才建立,“助皇帝的人自己当了皇帝”(台词大意如此)。即使是胡编乱造,前后也不能自相矛盾啊。
影片主要讲了三场战役。在第二场战役中,导演把《三国演义》中原本发生在湖北当阳长坂坡的“赵子龙单骑救幼主”的故事,搬到了诸葛亮一出祁山北伐经过的凤鸣山,虽然非常不合逻辑,但这里也懒得细究了。关键的问题在于,电影里呈现给观众的,这三场战役似乎都发生在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漠。千军万马,烟尘滚滚,场面倒是非常壮观。可凤鸣山附近的地形地貌真是这样吗?非也!虽然我没在网上查到凤鸣山具体在今天哪里,但知道祁山在今天甘肃天水一带,凤鸣山位于其附近,绝不应是戈壁沙漠。导演为了拍出大场面效果,硬是把战争戏放在戈壁上,实在是一大败笔。这哪里是三国英雄故事,分明是戈壁英雄传嘛。
影片的服装造型和道具也很古怪。赵云戴的那种酷似飞碟的头盔,早已遭到众多观众的口诛笔伐,导演李仁港也作出了辩解,既然人家说“曾考察汉代古墓壁画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魏晋图画,的确存在这种头盔”,这里我就不多说了。糟糕的还有:蜀国建立,刘备登坛称帝封将,赵云头戴白头巾,身穿一袭白衣,骑马上台受封。在这大喜的日子里,那身耀眼的银装素裹怎么看怎么像孝服,实在不吉利啊;诸葛亮北伐,老迈的赵云再度上台请战。他穿的那身翻毛领子的锦衣外套,我怎么觉得像睡衣呢?片中,关羽使的青龙偃月刀和赵云的银枪,怎么看着那么别扭,一点也不美观。为什么就不能老老实实地照着传统的样式来设计呢?

《见龙卸甲》的台词很搞笑。一开场,洪金宝扮演的罗平安就像个哲人似的教导赵子龙“胃口有多大,梦想就有多大”,还重复了两遍。老年的赵云坚持要北伐的时候,濮存昕扮演的诸葛亮说:“子龙啊,我们都这么一把年纪了,都是靠着一些美丽的回忆而活着,你这又何苦呢?
”。呵呵,怎么听着这么像言情小说里男主人公的口吻。片尾,蜀将邓芝和魏将韩德战得两败俱伤。此时,只听邓芝高呼“大蜀国万岁!”,韩德高呼“大魏国万岁!”,随后,一声巨响,两人英勇就义。读者奇怪了,怎么会有一声巨响呢?原来,导演设计了魏军主帅曹婴在己方重重包围蜀军,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莫名其妙利用义父韩德的部队当作“人体炸弹”的环节。正当韩德在阵前与蜀军浴血混战之际,阵后的魏军纷纷射出带火的箭,一旦射中己方将士,就会引爆他们身上的炸弹。于是,冷兵器时代的战场上,爆炸声不断,硝烟滚滚……当真有趣。
恕我孤陋寡闻,看《见龙卸甲》的时候,一直以为这部电影是韩国导演拍的。把三国故事和人物拍成这样,视角确实“独特”。回家上网一查资料,才发现该片导演李仁港是地地道道的中国香港人,以前还拍过一些不错的片子,就感到奇怪了。不过,《见龙卸甲》有韩国方面参与投资,或许人家要面对国际电影市场,拍成这样也就可以理解。
可如果是这样的话,拜托把影院海报上的宣传语“《三国之见龙卸甲》——一个人的史诗”改一下。千万别拿三国和史诗说事,否则会误导中国观众。
更多文章请点击:
《血色迷雾》比《暗算》更难猜出谜底
儿子半岁拍照小记(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