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艾伦.西利托 : 给二十岁书写墓志铭
(2010-04-26 17:33:35)
标签:
转载 |
喜欢这个作家。
Saturday Night And
Sunday Morning
二十一世纪似乎不再是文学的时代了,所有最经典最精彩最惊人的文字早在上一个世纪就已经书写完了,现在我们只是在复写前人书写过的东西,难道不是吗?这是我在重温艾伦.西利托的<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早晨>的时候突然产生的想法.
现在青年人写的背包文学,早在50年前就让四处流浪的凯鲁亚克玩过了,现在盛行的所谓愤青文学,也在五十年以前就由一群英国小伙子折腾了一个够,不稀罕了,作家韦恩和艾伦.西利托就是"愤青"的代言人之一.唯一的区别是,前者的主人公是富家之弟,后者的主人公则是草根.
亚瑟是个二十岁的小伙子,在诺丁汉自行车厂做记件工.他的工作就是按一下开动机器的电钮,电机就转动起来,并不是很累,收入也不是很低,但是他还是整天期待着一年中的五十二个假日,去喝酒,去投镖,去泡别人的老婆.他找不到他活着的终极目标,他甚至都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他看哪都不顺眼,恨不得把所有的一切都毁灭才痛快.
记得,我多年前曾跟已故的作家苏书堂讨论过这本书,而且不止一次.苏书堂的经历跟亚瑟差不多,当过兵,做过工,他说艾伦.西利托所描述的许多细节绝对是真实的,也绝对是有过体验的.现在重读这本书的时候,不由得想起亦师亦友的苏先生,竟有一种说不出的酸楚来.
正因为亚瑟曾经做过战争炮灰,所以才对战争有着刻骨铭心的仇恨:别以为那些眨巴着眼睛宣读一些小册子鼓动大家入伍而进行一场他们自己并不参加的战争的家伙只要让我们领到了保险单,有了电视机,就可以叫我们服服帖帖了;可是我们我却偏要跟他们作对....可是,他作对的方式却是跟这个打一架,跟那个动动拳头,或是把人家停在路边的汽车掀翻.他脑子里有过去领救济金和上学的模糊的回忆,前面有更加模糊的死亡的预感,眼前叫他唯一觉得活得有趣味的是和人家的老婆在某些美妙的夜晚的欢乐的幽会作为生活的调剂.
就这样,他走在地狱的边缘,一次又一次地钻进不止一个别人的老婆的被窝,他也明白,不定哪个漆黑的夜晚,会被人打倒,然而,他倒觉得这样很刺激,即便真的叫人家暴打一顿,他也依然故我.在艾伦.西利托之前,用这么不干不净状似流氓无产者的语言来写小说的从来还不曾有过,英格兰的文学传统历来是那样雅致,那样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个顶个的尤弗伊斯味道的华丽纤巧,所以<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早晨>一出笼,就招来了青年人的碰头彩,当然,也叫不少传统作家侧目而视.其情形,很像我们刚刚开始接触到王朔的作品一样.
在英国小说史,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艾伦.西利托都应该占有一席之地,他毕竟塑造了亚瑟这么一个反英雄的形象,而且在这形象中还蕴涵着青春伤感的酸涩,弥足珍贵.只可以在最经典的青春成长小说中才寻觅得到,比如在<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的大学>和<伊豆的舞女>的字里行间里.艾伦.西利托用最不含蓄,也最不内敛,甚至最不复杂的文字给二十岁的青春书写了墓志铭.每每回味起来,都仿佛有一种痛失精神家园的感觉,唏嘘不已.
耐人寻味的是结尾,随着青葱岁月的远去,亚瑟也不再愤怒,他找了女孩结了婚,闲暇时到运河的一个急湾的岸边去钓鱼,吃着干酪夹心饼干,眼睛只盯着红白两色的鱼漂----他的心态变了,他知道你每次钓上一条鱼,其实也恰恰是鱼钓上了你,世上无论是谁,反正都是要钓住的,凡是没有钓住的人,迟早都逃不了,那就不要太抱怨吧.
"愤怒的青年"从某个角度上说,是一个寿命极为短暂的文学流派,满打满算也就几年的时间,
艾伦.西利托吃了这部小说,还写了一部<没有啤酒没有面包>,
就洗洗睡了,再后来的作品就不愤怒了,已经成名了,已经有版税养活自己了,想愤怒也愤怒不起来了.这种愤怒的情绪跟青春一样,稍纵既逝.可是,换一个角度想,这个流派又是永恒的,哪一代人又没有青春呢?有青春怎么可能没有文学呢?要是青春文学都不愤怒那叫什么青春文学呢?
原文地址:艾伦.西利托 : 给二十岁书写墓志铭 作者:燕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