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提高首付正当其时

(2006-05-20 08:21:38)
分类: 关于地产

提高首付正当其时

在听完央视男主播非常职业(不带任何表情)地读完了几百字的“国六条”后,笔者的第一个反应是:“政府有点想通了。”

研读几遍之后,发觉国六条中最大的亮点是决策者对“抑制需求”问题,在认识和立场上的突破。即:自住性需求被列入抑制、分解和转化的范畴之内,如果此语无诳,则普遍性提高首付将成为最有效的调控工具。

政府认识到,从过往一年的调控效果来看,加大普通商品房供给绝非一蹴而就的事。除了供地瓶颈,最难的还在于达不到足够的供应量。而在房产升值预期之下,供应不足会造成抢购,市场价格机制会自动发挥作用,反而给了购房者更明确的炒作对象和更大的获利空间;再一个难处是让开发商能够心甘情愿地去盖中低价位房,但前提这么做也很赚钱。在招拍挂已使得“面粉(土地)贵过面包(现房)”的情况下,达到这个结局难乎其难。

既然加大供应难以完全奏效,那么控制需求成为国六条中着墨颇重的一点。最令人欣喜的是,以前控制需求,只强调打击投资(投机)性和奢侈性购房。国六条冲破了这个禁忌,正式打破了自住性需求的“神圣性”,提出控制,或是将其分解和转化到租房及二手房市场。如第5条,“加快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建设,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积极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有步骤地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题中之义再清楚不过:即使是真正的自住性需求,也不一定马上买房、买好房、买新房。这个立场也同样体现在3条中,“合理控制城市房屋拆迁规模和进度,减缓被动性住房需求过快增长。”

有人会怀疑抑制自住性需求应不应该、可不可行,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这个措施不但有其基础和可能性,而且符合国情。首先,中国城镇居民住房拥有率全球最高,只是住房的条件参差不齐;目前租金与房价背离,也表明现今的购房诉求大都是改善居住甚至投资盈利。这两点均脱离了基本生存的范畴,可以不在政府“关怀”的范围之内。就这个意义上说,抑制或说不鼓励自住需求,是理所应当的。

认识问题已经在决策层得到统一,剩下的就是以何种措施来进行。

国六条中,对此已见端倪。第2条提到:进一步发挥税收、信贷、土地政策的调节作用……有区别地适度调整信贷政策,引导和调节住房需求。这应该是告诉我们,这段时间一直争论最烈的提高按揭首付,可能会付诸实施。

虽然很多人担心提高首付的后果,但细分一下受影响的群体,会发现这不过是杞人忧天而已。

提高首付,影响最大的有两部分人,一是勉强够付20%首付的人,如果按温总理所提的“合理的消费观”,他们的住房消费选择应是租房先于买房,买二手房先于买新房;第二就是职业炒房者,他们会把资金严格接照最低的首付比例(20%)分配到尽量多的房子上去,以扩大“规模”和盈利。如果提高首付比例,使这两类人买不起房或买不起多套房,那不是正是政策的目标吗?

其余几部分人基本不会受到影响,对于连20%首付都付不起的阶层,这是廉租房解决的范围,在此不赘;二是豪富阶层,他们有能力全款买房,如使用按揭,也只是基于资金效率的考虑;最后是中间阶层,他们不仅有购房的需求,而且有购房的能力,这个能力的衡量标准是不必靠低首付也买得起房,这才应是最应购房的中坚力量。而有意思的是,在实际购房实践中,这个群体的首付比例往往相当高,并不稀罕20%的首付规定。所以,提高首付不会影响到他们购房的决定。

所以,提高首付最大的功效在于,能“淘尽黄沙始见金”,把真正想购房、又有能力购房的人“筛出来”,这在目前政府颇为忌惮房地产过热及可能带来金融风险的大环境中,无疑是一个最优化选择。

但如果政府在“利害”相较之后,仍然在“心底深处”认同房价、地价上涨所带来的好处,又不得不在抑制需求与这些好处之间进行排它性选择,那就算我上面的话没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家有小儿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