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慢慢地不愿意去上班,很多人都很痛恨无聊的生活,甚至惧怕这种生活,却又舍不得,因为担心没有更好的选择。
我知道无法改变这种局面,就不愿意再说什么了,如果我不能改变环境,那么我就要离开这个环境,在当时能做的就是离开这个地方,离开这个多少人梦想的职位,于是我决定辞职!
只要一说辞职问题,父母就坚决反对,他们习惯生活在国有企业中那种有保障的环境中,一旦离开国家保障的工作,他们不知道如何面对,这是千百万父母亲正常的心态。
但我辞职却有很清晰的理论与实践依据,机关不可能给我以完成理想的机会,无论条件多么优厚,都不可能让我去试一试,在里面多工作一天,我的精力与热情就会多消耗一分,最后当年老的时候,我将后悔一生,因为一生都没有经过任何挑战,永远是碌碌无为。世界这么广阔,我可能飞不到最高,但一定要去试一试!
从那开始,我每天想的就是如何辞职、如何去创业、如何建立企业、如何通过新企业制度来改善落后的技术,我写了很多东西,把国有企业的弊端一一列举,并且想着改变它的方法。
现在想一想,假设当时立即让我当厂长,我能改变局面吗?不可能!我当时还是一个不通事理的孩子,不知道家庭、不理解婚姻、不知管理,我能采用的都是那些很极端的是非判断标准,当时也没有任何关于企业管理的实用研究资料与书籍,我没有学习的对象,根本不知道如何去管理企业,只能依靠经验,而我又是一个没有经验的人,所以我不可能解决企业内部的各种纠纷,而且可能会将企业搞垮。
所以,对于年青人来说,比较稳妥的并不是立即给一个职位,而是尽可能给予一个机会,这个机会最好有如下这些特点:
一、
能够发挥年青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无限的精力与热情;
二、
年青人在这个岗位上遇见的问题与麻烦,都是未来可能遇见的;
三、
即使失败,个人受到的损害不能太大,给社会造成的损失也不能太大;
四、
年青人最好在一起,这样可以相互适应,沟通与合作成本都比较低;
五、
要有辅导制度,告诉年青人有可能遇见什么困难,怎么克服,如何防范失败带来的风险;
六、
实验性的岗位最好从公益活动开始,这样可以控制风险,培养大家的公民精神。
我没有这种机会,可能现在中国也没有这种专业的研究,所以我只能通过其他方式大量消耗自己的精力,每天都是无穷的想象与策划,但永远没有机会实施。
我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根本不顾及失败与风险,只求快快一试,我还是一个年青人。
1991年春天,毕业后一年半的一个晚上,我感觉到不能再拖下去,理想越来越多,创业的想法越来越具体。我不愿意拿着工业局的报酬去为自己做事,那样让我有一种不道德的感觉,上班已经是在浪费时间,虽然工作根本不需要太多的精力,但是这种名实不符的工作让我不安。
那天晚上,我几乎一夜未睡,不断设想第二天的场景:我提出辞职以后,我们的老科长会怎么样说?会生气吗?会批评我吗?还有当时的市委书记王先生与局长董先生,我不知道他们会怎么看,会认为我辜负了他们的期望吗?
但是我仍然觉得必须行动,如果再这样拖下去,只能延长痛苦的时间,我对自己说:豁出去了,不要管别人怎么看,有一天他们会知道我的选择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