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比讲座都是干货:谈儿童心理的产生及心理建设的关键—被追着要的那个记录

标签:
育儿儿童心理儿童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非比心理成长 |
分类: 儿童心理专刊 |
非比老师: 心理在一个人的发展中所起的影响,或者说心理是如何产生,又如何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影响自己、他人(尤其是下一代)的呢?
非比老师: 请大家看下这些视频……都是来自于互联网,是家长自己上传的,可以公开浏览的一些亲子互动的视频,不涉及版权。
非比老师: 大家看了这个妈妈跟宝宝互动的视频,你有一个什么样的想法呢?你觉得她们这是一个好的互动,还是一个不好的互动呢?如果这个互动打十分是满分的话,十分是好互动,零分是一个不好的互动,那您认为可以打多少分呢?
A同学:0
非比老师:A同学 说说您的看法,为什么觉得是零呢?
A同学:没有迎合小孩的表情,心情来互动
A同学:替她表达
非比老师: 比如说
A同学:应该替她表达她的感情和她能感知到的东西
A同学:呃,我觉得刚开始的话她在笑,我觉得应该表达一个,比如说“我(你)真高兴”对吧,然后之类的吧,然后替他表达她想要表达的东西,然后这样的培养他的语感,还有这样实行一些感情的互动,比如说他笑得话,你也可以跟着笑,对吧?
非比老师: 恩,非常不错啊,看来您会是一个非常好的爸爸,就是如果按照您的这样的方式,那么这个互动,那么从一开始就是完全两个走向了,是吧?
非比老师:请大家看下这个视频:
A同学:第一个视频我觉得,这个小狗和这个小孩已经达到一种默契了吧,她们两个能够沟通了吧,好像人与自然已经和谐共存的那种感觉。
非比老师: 只看狗和孩子怎么样?
A同学:很默契了
非比老师: 恩,好的。就是这两个视频呢,就是目前的这个狗狗和这个宝宝的这个故事,以及前面的那个妈妈跟宝宝互动逗宝宝笑的这样一个片段,那么她们给我们展示的都是说孩子对于外来的,这样的一个客体,外来的一个人或者是一个动物,一个东西对她(孩子)有怎么样的一个影响。
A同学:心有灵犀了。
非比老师: 那我们看到前面的那一段视频里面,那个宝宝呢,她愿意跟这个妈妈互动吗?她在咯咯咯咯的笑,那你觉得她喜欢跟妈妈这样吗?她的表情说明了什么呢?如果你仔细的去看,大概在11秒到18秒之间,这个孩子的表情是非常紧张的,而且她有“要妈妈抱”这样一个举动,但是这个妈妈都没有关注到……而在后面这个宝宝与狗的视频里,当这个狗狗跳上这个小女孩的这个小婴儿车上的时候,这个小女孩有一个很明显的惊跳反应,就是她的两个手一乍,她的面部表情非常紧张,僵住了!然后之后呢?她略微停止僵化后,脸部很快又展现出笑容,然后“咯咯咯咯”的发出笑声,同时做出看起来很甜美的、这样的一个表情展示给大家——所以呢,把我们这位A老师就给迷惑了,其实呢这两个片子孩子的反应是有点类似的,而且第二个视频跟狗狗在一起的这个孩子的这个反应,她的强度,她受到的惊吓的强度要更高于第一个视频。
非比老师: 如果这个狗狗跟这个妈妈相比较起来,那么她们给这两个孩子带来的影响,就是说第一个孩子跟妈妈互动的那个孩子是被妈妈忽视的,妈妈完全不理会这个孩子有什么想法,这个孩子想干什么,她要抱啊,她要怎么样啊,妈妈都不理会,甚至在后面孩子已经很不耐烦的时候,然后这个妈妈却自己又想起了一个新的玩,就是拿着那个摄像机来照孩子的鼻孔玩儿——就是把孩子在那一刻当成了一个玩具,去这样的消遣。那么这个孩子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呢?这个孩子有一个什么样的想法呢?
非比老师:这个孩子的想法是“妈妈完全不懂我,她不理解我,我想要什么,她不知道,然后我受不了了,我很难受……而我还要去迎合妈妈,妈妈只是来玩我,并不关心我。”小孩从出生他就会有对应反应,就是我做什么,然后对方可以有什么样的反应,然后他会通过对方的反应知道“我做这样的反应是被喜欢的”或者“我做那样是不被喜欢的“,那么孩子就这样在这样的一个互动当中产生了——心理,就她的对应于“妈妈的互动”而要“做出反应”的模式基版就有了,这就是心理。
非比老师:而这个第二个视频,这个狗狗跳上椅子的那一瞬间,那个孩子被惊吓的反应,没有得到这个家长的发现——那这个孩子是没有被安抚的,那么未来,她可能会对这样的动物,对狗狗她就会有一种莫名的一些感觉,她表面虽然可以跟这个狗狗在一起,但是实际上她的内心是恐惧的,那她长大了她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说“我是很喜欢狗狗的,我应该是很喜欢狗狗的,你看,他们都说我很喜欢狗狗,但是为什么我看见狗狗我就是觉得害怕呢,我就是不能跟她接近或甚至我很痛恨它。”她对狗狗可能是一种爱恨纠结的理不清的混乱感觉。
非比老师:就是给这个孩子形成了一个心理冲突,就是她自己真正的感受,她真正的体会,真正的感觉跟外在外界给她的反应反馈是恰恰相反的,那么等她长大了,她有了意识,那么她意识到的东西,她知道的东西是她喜欢这个狗狗,但是那个无意识的,已经在她身体里面,埋下的那个惊跳反应,就长期的留在她的身体里,留在她的潜意识里,那么她可能一看到那个狗,尤其这狗一冲她过来的时候,那么她就会下意识地感到恐慌,但是她不知道这个恐慌是来自于哪里,因为我们人的记忆是从四岁左右才开始,那么就是,是怎么样呢,是有语言以后才开始的。
非比老师: 语言是什么?语言是逻辑思维,那么在我们没有语言之前经历的这些事情,还没有逻辑思维能力之前所经历这些事情都是通过感觉存储进身体,直接进入潜意识记忆,它并不会消逝,所以我们传统上,现在呢,很多很多人普遍认为:小孩小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他什么都不明白。但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一个错误。
非比老师: 国外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就是孩子在三四个月已经产生心理了,我接受儿童心理的发源地——英国安娜•弗洛伊德研究所(AFC)前培训部长、英国儿童精神分析协会副主席,伦敦大学心理学硕士课程主任薇薇安•格林教授及其团队的三年系统培训,并接受AFC培训老师、伦敦大学心理学硕士导师、儿童治疗师菲利普•路易斯教授做了两年的婴儿观察,每周一次去家庭中做观察并接受督导,在这些观察当中,我们也实际、确实发现5、6个月的孩子已经知道对家庭成员要怎样的去对待。
非比老师: 就是说婴儿们会对不同的家庭成员有不同的对待方式,比如说A家庭的妈妈比较懂得这个孩子,那么这个孩子跟这个妈妈就很亲近,然后奶奶呢可能在家里显得比较强势一些,比较霸道一些,妈妈表面上跟奶奶并不去争执,但是她的行为上会有意、无意地把对奶奶的不满、委屈、愤怒等流露或者用其他的方式攻击表达出来(如被动攻击),是有一些针锋相对或者是“把奶奶给玩了”,这些发生,这个小孩他也是可以感受到、并进入潜意识的,他是知道的。
非比老师: 所以当这个奶奶又来试图去指挥、控制这个小婴儿的时候,这个小婴儿就会认同妈妈,跟奶奶进行反抗,比如他在奶奶来帮他换尿不湿时蹬奶奶;或者把尿时,使劲扭动身体等等,就好像是在替妈妈表达“妈妈对奶奶的不满、愤怒”。小宝宝躺在那儿,你以为他什么都不知道,但其实他什么都知道。
非比老师:然后他也可以做得出来,所以呢,千万不能忽略这个刚出生的孩子的心理,那个时候孩子长什么?他除了身上长肉之外,他就是在长心理,他就是在产生发展这样的一个心理过程,刚才的那两个宝宝,她们会做出那样的一个一个笑容,那么在我们心理学上面来讲——这些笑是假的,假性的,叫虚假的,就是这个孩子有一个“虚假的自我”,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
非比老师: 我跟随国际依恋协会的创始人、70多岁的Patricia Mckinscy Crittenden教授学习依恋病理和应用、评估,他现在已经退休了,正在世界各地旅游。这位美国专家是依恋理论创始人的学生,她自己进行了30多年的实践应用和研究,通过看3分钟的出生2个月至2周岁孩子的亲子互动视频,可以评估出小婴儿未来是否有心理健康或精神类疾病的风险,包括人格是否有缺陷、人际互动的社会性发展是否良好等。这个技术也被应用于政府部门,比如妈妈吸毒以后会打她自己的2岁孩子,可能会给打骨折什么的,那她们的社工组织会把这些孩子收养过来,然后把妈妈去强制戒毒,等妈妈恢复好了以后,她会再申请说要把孩子领走,因为妈妈是爱自己孩子的。
但是社工组织并不会把孩子随随便便的给她,这样不能确保孩子不再被虐待,就需要对母亲的现状进行评估。所以,她们会录3到5分钟的视频,那么对于2个月到24个月的孩子,专家通过看视频即可以评估这个妈妈对这个孩子是不是具有潜在的危险。那我也是接受这样的训练两年,所以可以通过这样很短的一个视频去做一些评估,当然现在还不能达到老师那么高的一个水准,并且我们国家也没有对儿童有这样的一个保护机制,但是我们通过这样的一个观察,可以去评估一个孩子在童年的早期,就还没有到童年就是在婴儿期,这样的一个亲子互动或者是这样的一个家长行为方式,对这个孩子未来的心理健康、精神发展、人格基础、社交能力等是不是有风险做出评估,那么这个评估经过国外三四十年的跟踪研究,证明是对的。
非比老师:今天一上来任何寒暄都没有,也没有今天的概况啊概要啊,什么都没有,直接就给大家放了视频,很严肃的讲了这样的一些事情,是不是感觉有点太枯燥或者太紧张了呢?
来做这样的两个视频呢,就是想跟大家一起来看,就是说我们在生命早期,就是我们跟我们周围的这些环境、人物,她们对我们的影响是怎么样的,那么这些影响产生了我们最早期的心理,而在这个心理层面上、以此为基础——才去发展出来我们的认知,我们各种各样的态度、行为,这个才是一个人,就是来到这个世界最早的形成的东西,最早的能力等等。那么一个人在发展正常的情况下,在3、4个月时就形成“自我”——这是在正常情况下。但做到这样的“正常发展”是非常困难的。就是大家看到的这些互动,被世人认为是好的互动,甚至还把它传到网上去宣扬,包括一些明星的亲子照片,自己都以为是很快乐的,很好的,她们的题目都叫《宝宝喜欢这样跟妈妈玩》或者是《快乐宝宝》之类的,但实际上呢,有一些却恰恰相反——对孩子是有伤害的,家长的不好的方式帮助孩子形成假我等问题。这样的情况在国外是99%,就是在100个视频里可以找到一个比较好的、相对完美的安全依恋的亲子互动。而在国内,我们还没有这方面的数据,我在网上找这方面的视频的时候,大概翻看了7、80个视频才找到一个还算可以示范什么是“好互动”的一个祖孙互动视频。
非比老师:到底什么是心理呢?我们看一下这个书籍目录,这是心理学研究生的第一门课程《基础心理学》,那么大家看中间的这一溜,人的认知过程,人的认知过程可能是我们在坐的教育机构,就是很多人在从事“教育”所涉及的这些方面,但是在这个里面,您又在哪一个层面进行工作呢?
非比老师:看这认知过程里面,有感觉、知觉、意识和注意、记忆、思维、语言,那我们大多的教育机构可能会在这个语言、意识、注意、记忆、思维,这些层面做工作。只是更多的会集中在知识的学习上,或者是技能的学习上。还有也有什么注意力训练或者是一些什么思维训练,可能更多是集中在这儿。那么感觉、知觉,这个是孩子从出生,他就开始在形成的一些能力——实际上呢,很多孩子都缺少这个部分,那么这个就是我们心理工作者更要着意的部分,而这个部分是产生心理问题和发展障碍的主要结点。也是其它意识和注意、记忆、思维、语言发展的基础。感知觉决定了注意力选择的取向,也就是意识、记忆和思维、语言的发展,及其内容。
非比老师:就是这个第二篇人的认知过程占了基础心理学1/3的篇幅,然后呢?你看到左边, 上面是心理学的生理机制,就是大脑神经元,然后下面呢,左下是行为控制,里面就包括了情绪、情感还有情绪调节,还有动机。那么在右边的这一条是人的心理特征,里面包括能力、人格。智力是能力当中的一个能力,其它还有意志力、判断力就是很多能力都在能力范畴里面,但是我们家长、以及教育机构、学校等更多关注、提供给孩子的更多是集中在智力上面,尤其靠文化课分数择人,更加忽视了儿童的全方面发展。
非比老师:其次,再往下就是人格。然后最后的右下角才是心理健康。那么现在社会普遍认为心理学,心理咨询就是针对心理不健康的那一部分人群,但是实际上呢,这个不健康的人群在整个心理学里面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只是非常小的一个分支。而我刚才讲的,一个人从出生就受到环境的影响,一个妈妈她是不是心理健康,她跟孩子互动的时候她的着眼点在哪儿,她是不是知道那个重要的就是互动的因素,以及她自己是不是能够有这样足够好的心理成长,那么决定了这个孩子的心理基础是怎么样的,甚至这个孩子的心理功能,心理结构是不是良好,都在出生后第一年,就已经决定了,这个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
基本上是在他出生四五个月的时候,五六个月,甚至更早两三个月的时候,这个孩子一生的主要方向都已经决定了,那么除非他来做这样一个心理干预,就是有心理专家来帮他们评估,然后帮这个妈妈去做调整,如果不做这样的专业干预,那这个孩子的人生就基本上已经定型了——底版已经形成了。人类早期,主要照顾者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主要是指妈妈,那么在后面需要有父亲参与进孩子的发展中。但实际情况是,现在有更多的奶奶和姥姥来照顾孩子,这些对孩子的发展都会有非常大的影响,情况也更加复杂。无论是怎样形成的消极、负影响力、或者不健康、功能不全的人生底版,都只能在专业人士的专业干预下,才有可能改变。
非比老师:出生5、6个月,甚至一直到5岁,基本上都是在重复。当然了就是这个孩子他在1、2岁的时候他还需要有父亲的功能等等介入进来,那他还会有新的发展,但是这些东西都是在他最基础的前3、4个月的感觉里面,在那些原始的感觉基础之上加工、形成后面的状态。
非比老师:心理学是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就好像打地基一样,也好像是小树苗的生长,他必须得是从底下往上长,哪个都不能逾越,不能跳过去,不可能没有1,2直接出3,4,.更不可能直接到10,所以这个地基也是从底下一块砖,一块砖往上垒好的。底下的砖没有垒好,那上面就不可能结实。
非比老师:正因为大部分妈妈不懂心理学,所以这个才是我们需要普及的,而我今天在这里讲的这些,不仅是大部分妈妈不知道,甚至在心理学行业里面也是非常不普及的知识。
儿童心理在国内是一个非常新的领域。即使少数人学习了相关知识也还没有进入实操阶段,并且心理学的特点是不仅仅要有理论,还要有个人体验的部分。儿童心理与成人心理不同,需要有特别的训练,责任也大,需要专业人员在经济、精力上有非常大的投入。要先把自身就是搞清楚,先做自身成长,然后再去做理论,再去接受训练。然后才能去给别人提供服务,就是儿童心理人才的培养需要很多时间。但是呢,实际上现实中,是很少有人愿意拿出来这样的时间来【专职】做这些事情,所以这方面的可用专业人才也就更加紧缺。
非比老师:我现在开设的课程,基本上是不管是专业人员还是家长全部适用,为什么,因为专业人员也没有接受这样的一些培训,系统的儿童心理培训与30个省12亿人口的需求来说——基本是空白。而很多事情其实不用做个人成长,很简单,但是大家不知道,因为他不知道正确的什么,没有人说或者说的普及的量不够,那么大家就在做一些错误的事情,比如说最简单的月嫂。
非比老师:在北京,好的月嫂的工资都在上万块钱,她们在这个家庭里面会承担主要照顾孩子的责任,那么包括这个孩子的喂奶啊,晚上跟他睡觉等工作。那妈妈就完全去恢复,休息、适应中,而且这样高的工资价格,雇佣家庭可能会想“我怎么样更充分的去利用这个月嫂,让她值这个钱。”
非比老师:但是这样的行为的结果呢,就是当这个月嫂在这儿的这一个月期间,孩子出生后跟一个人打交道最多的、最亲密的关系就是这个月嫂,他对这个月嫂的气味和她的声音以及她的身体感觉啊,这个孩子都建立在这个月嫂身上,但是,月嫂的工作期间是有限的,最多也就待两个月,月嫂离开后,孩子找不到那个与她建立亲密关系的人,马上就创伤了——依恋创伤,本来想找“专业人员照顾好孩子”,结果反而让孩子的安全感打了非常大的折扣,这是花钱买来的问题,但是这个知识家长们不知道啊!因为不普及,因为这些儿童心理成长的知识太不普及。
非比老师:培训母亲很重要,但是,母亲是需要爸爸支持的。母亲需要这个,父亲的整个家庭的支持。母亲在生产以后她面临着她自己的身体的变化就是从一个女孩到一个母亲。她要产奶呀!就好像母牛一样,她的身体生出孩子以后她的各种各样的不适。而且她的工作可能还要受到影响,她的这些社会上的就社会性的这个适应。以及她的身体的适应,她心里的适应都面临非常大的空前挑战。这个也是需要爸爸来理解、支持,所以这个培训不只是说是要、只培训母亲,而是整个家庭要给母亲提供后备支持,提供温暖帮助,再去培训、提高、调整母亲的这个部分。
非比老师:否则即使培训母亲,只是给母亲增加更多的压力,那么她能做到吗?这个与母亲自身的经历和成长也息息相关。如果不管是这母亲、还是父亲,或者是这个家族,如果在这个婴儿期期间发生过挫折,遭受过对于婴儿来说强烈、不寻常的刺激,如家庭冲突、暴力等,都会造成创伤。比如说我们在自然灾害的时候,有的人家庭里面孩子太多了,那么在生到后面的孩子的时候,那么有的家庭就把那个小婴儿拿去活埋。那这个小婴儿其实她是知道的,她很恐惧的。就是被放到了土里然后给埋上了,然后之后又被某一个人又挖出来了又给抱了回来。但是这样的经历都会给孩子留下身体记忆,形成创伤,当这个孩子长大在成为母亲的时候。
非比老师:当她在生她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或者她看到别人的这么大的孩子的时候,都会勾起她潜在的那个记忆,她不知道的那个身体留下的那个场景记忆、感觉记忆等,都会在这个时候被再次唤起,所以这个人如果她是妈妈,那么她就很可能进入产后抑郁。
非比老师:所以那些产后抑郁的母亲可能在自己的婴儿时期就有过依恋创伤。所以这个问题说起来就会变得非常的复杂。这个成长是要在怀孕之前去做,因为你怀孕了,不能做创伤处理。即使被触发等,必须做,也要考虑怎么做?否则孕妇的不良状态也同样会影响到腹中的胎儿。那提前去做些工作是否可以避免呢?产后围产时,家庭工作包括有哪些呢?比如经济条件好的找专业人员进行心理支持,那么对于孕期支持,避免妈妈产后抑郁,或走出抑郁等都是有非常大的助益,这个工作不仅帮助了妈妈,更保护了新生儿,以及新生儿未来的人生。
非比老师:刚才我们讲到了这个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生理年龄就像这张图上的这个标尺。不管你成长成什么样,也不管这个孩子是有缺陷的还是没有缺陷的。那么它都会跟着年龄跟着日月,去增长它的年龄,他哪怕是弱智,或者自闭,或者是什么问题,那么他该是十八岁十九岁三十五岁,他都会继续往上长。那心里年龄就像这个中间的这个城堡一样,下面是地基。然后地基打好了,才能是上面一层一层的往上走。那么心理年龄刚才我们讲到它是不能逾越的,它是不能跳跃的。那么下面就是上面的基础,越小,越重要。
非比老师:能力呢就像右边的这样的一棵树,能力也是一样的,就是要有一颗种子种在下面,然后要发芽、生根,再一点一点的往上长,树的上部越长越高,下部也同时会往下长,抓的土会抓得越深,让它越牢固,那么对于人来说,树的下面意味着什么?下面就是一个人的心理基础、心理结构,这个之前我们讲过了,它在1岁以内就已经奠定了主要方向。那么在1到3岁的时候,主要是跟爸爸妈妈的关系形成。而孩子与爸爸妈妈的关系是一个人对外社会关系的基础。
非比老师: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讲到学校,讲到我们的教育机构。我们的教育机构为什么要来讲究儿童心理呢,那么我们在当前的情况下。最简单的是什么?免责呀?避免责任,是不是?
非比老师:那么教育机构的事情我们放到后面去讲,我想了还是来就是用这个最宝贵的时间来讲人的心理对一个人他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重要?
非比老师:我是中国心理学会——我们国家最高的心理学学术单位、组织管理单位。我是这个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注册系统的注册心理师,是评审专家。我在这里讲的,是我这近十年全职学习、专职从事儿童心理工作得来的。通过十年的积累,以及上百万的学费铸造的、每位家长、教育者都应该知道的儿童心理最基本常识。
非比老师:我们看右边的这棵树!人从出生。他就天然的具有两种功能,一个是生存,就是我怎么样存活下来。一个就是依恋,就是我要找一个人来保护我。那么保护我的那个人是谁呢?就是他身边经常照顾他的那个人。他是没有办法去选择的,这个妈妈不好,爷爷好,我要爷爷,但她除了哭的什么都不会,所以他就没有选择权。所以,跟他主要在一起的这个人(跟他在一起呆的时间最长的这个人)——有一些家庭就把这个权利交给了保姆、奶奶、姥姥,或者是那个所有家人都认为很“闲”的人——抑郁的姥姥,这些主要照顾者对人类最早的心理形成将有巨大的影响。
非比老师:大家看到这个视频,你看到这个孩子在干嘛?他在50多秒的时候在夹腿,对吧?他要尿尿。然后他紧接着就咳嗽了,好像在告诉妈妈我要尿尿,但那个妈妈还在那小牙呢,小牙呢?然后这个孩子就是跟他伸手示意要抱啊。这个妈妈都没有反应。就好像两列火车各走各的,是吗?最后这孩子尿了。尿完了一般正常情况下是不是也得赶紧去处理这个尿尿的问题,而这个妈妈也没有动,还很执著得去录像!然后这个孩子呢,也是又怎么样?要抱啊!
非比老师:但是这个妈妈对他这个抱还是没有识别出来,你看在2分12秒的时候,这个孩子就开始用手去挡眼睛“哎呀,真不忍心再看这个妈妈了,这个妈妈怎么这么不理解我呀?还在那小牙呢,小牙呢”,真是不忍目睹啊!最后这个孩子实在整不过他妈了,在2分30秒的时候。孩子完全把眼睛挡上了,然后一使劲,翻身了,再也不看他妈了。最后孩子根本就不再对面对妈妈了,妈妈只能放下了他的设备,不录像了,那这个孩子会想什么呢?
非比老师:他可能就会觉得我的妈妈是不关心我的,她只顾她自己。我要什么她都不知道,她连我的基本生活都无法照顾。那么,我跟她要表达的东西,她也从来不明白,我不愿意理她,不愿意跟她在一起。你看到过几个月的小孩儿跟妈妈,表现出了逆反,表现出了对抗,好像这个孩子这样,你见过吗?那这是青春期吗?不是,这是这个妈妈的错误做法,完全没有理解到孩子,满足孩子需要。当孩子有了一定的能力——因为他会翻身了,这孩子就表现出对妈妈的拒绝。
非比老师:那这个孩子他长大了,就是如果是说到各位的这个学习班来了。他来学习了,那么他会听老师的吗?他也不会听。那他妈妈呢,可能也经常会跟老师抱怨说,他不听我的啊,怎么办?那是孩子的错吗?不是,是这个妈妈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没懂过这个孩子,所以这个孩子,他就不信任这个妈妈,他也不愿意去跟着妈妈去走。甚至这个孩子就形成“与妈妈去对抗”这样的一种行为方式,甚至是思维方式,他的思维都这样固定下来了,他的大脑神经网络的通路,已经这样形成了。相应的,他可能也会对抗老师、女老师。
非比老师:遇到有这样问题的孩子时,不要去轻易地说,我来给你解决,我来跟你怎么样怎么样,有些东西你可能能解决,有些东西即使解决也只是暂时的,表面的。因为那些东西没有一个长期的工作可能都很困难。
就是简单说,我们要重视儿童心理的发展,重视早期预防。很多东西看上去不是“病”,却实实在在影响孩子的发展,影响他与所有人的关系。
(未完待续)
【菁英家长套餐】家长基本功训练+ 动力性沟通训练+我在家庭关系中+“我是谁”青少年、成人成长 【套餐很优惠!】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78494b0102vnc8.html
【专家给你看孩子!】
久盼的,1年仅1次的【2015年暑期】非比菁菁少年成长营【第11期】终于招生啦~~~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78494b0102vljz.html
儿童心理咨询师、心理导师、幼师督导等专业、系统、一体化职业培养计划: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78494b0102vkdw.html
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