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通过一例人际纠纷看心理成长是什么?用正义的名义攻击你

(2015-01-16 10:13:57)
标签:

儿童心理

心理成长

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非比

育儿

分类: 高阶研学

从一例人际纠纷看心理成长是什么?用正义的名义攻击你

 

背景介绍:

育心堂资助一些家长q群的运营费用,来支持家长成长。某日,“客服”账号在一个群里竟然被踢出来。但是他并没有做什么。说是因为发广告,当天发了一篇分享文章,一篇课程推广文章。而实际是规定一天可以发5条。实际是最多3条,包含分享文章,常常不发,况且我们的招生简章里都是有知识点的,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来看看这个剧本。

 

首先很感谢有这样一个发生在公众场所的事件,谁也回避不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心理机制是什么?为什么要做心理成长。

 

我们来看看“成长”到底要成长什么?难道只是因为一时糊涂?

其实,就这么点小事,为什么会衍生出如此的后果?

事件:

据说,某日客服发文后,“家庭指导师A” 指导客服说:“别总发广告,要多做一些公益。”客服说:“琉璃老师刚刚在我们的q群做了公益讲座,在群里都多次发过通知了。我们相信心理咨询行业的伦理要求就是不做免费咨询,因为不会有效果。”当时家庭指导师A就表示出要踢他出去的意思,但客服并没有计较,也没有放心上。结果14日就莫名其妙的发生了。


解读:A某的概念里,首先认定客服发的所有文章都是“广告”,所以很不悦。(为什么不悦?客服并没有打扰她聊天啊?她为什么对别人的商业行为如此抵触?她自己为什么不做些有收入的事情呢?)

 

通过一句话“别总发广告,要多为群里的家长做一些公益。”一句话彰显了自己,讨好了家长,贬低了“对手”。试图通过“正义感”来“控制”局面。(为什么?)

但是,每个人是有界限的,她无疑给客服制造了两难:1做公益,琉璃没时间,说明你不好。即使做了,也是在“家庭指导师A”的要求下做的,即接受了她的控制,而且功劳也是她的。况且,客服怎么可能安排琉璃呢?  2说不做,肯定不讨好,家长们会嗤之以鼻。

这里,有一个人际界限。家庭指导师A在“无意中”跨界了,干预了别人的事情,在别人的世界里指手画脚。想想你们的生活中,是不是也经常有人如此的干涉你?可能是你的父母、爱人、同事、朋友,你的感受是什么?

我相信这是她一贯以来的模式,因为在这次对话后,似乎看到她说在家里是老公儿子都让着她的。

这个模式的形成历来已久,更主要的发生地是在父母的家庭。这是一种代际传承,如果没有人做出改变,就会一代代这样下去。


这个行为、无意识的模式引发的结果是什么?

客服“怒了”,攻击了她。“我们相信心理咨询行业的伦理要求就是不做免费咨询,因为不会有效果。”其实是用专业知识、行业伦理规范,正当的攻击了她。
其实,或许里面也有讽刺,谁知道呢,,,总之,家庭指导师A很不爽,但是她并没有表达这种不爽,不知道是当时并没有觉察到自己不愉悦的情绪来源,还做不到用正确的语言表达,总之她没有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而是说“又想踢人了。”我不了解她,我不知道这是自我中心呢,还是全能感?总之,她觉得他有主控权。但有一点,她觉察到了自己的冲动,但通过离开群,出去走走化解掉了。

不知道事隔几日?应该不到一周,14日,在两人没有任何接触的情况下,看到客服出现,马上踢人——在心理学上,一般情况下,心里想做某事,但会权衡利弊之后再做。而不权衡,直接行动,叫做见诸行动。

我不知道在那时,家庭指导师A的大脑中到底看到了什么,或许是曾经受到过的某次挫折(创伤)——之前因为缺乏界限和攻击而进一步导致自己被攻击的行为模式,一定是经常上演的,与客服的“较量”只能算一次重演。
然后,她在群里自我惩罚,“正义模式”又出来了,看,我为群主除害,我担了责任,我造福了你们大家……最后,我,还会回来的~

引用国外的文献翻译:用向大家“要一个肯定、一个再保证,用以缓解自己攻击别人的焦虑。用一个信念、观念,一个理由来维护自己的“正义”,比如,因为我被攻击了,所以我攻击他。正当性——正当的信念,这叫正义性攻击。

她借用“广告”来2次实施了控制、攻击模式,并且运用“正义”模式获得大家的支持、拥戴……他想得到什么呢?
我不知道。


我看到的是客服被丑化了、被扭曲了,最后被抛弃了,他完全不被允许存在,
这个“反移情”是谁的?

这种经验的体验,来自于哪里?
一切的发生都根源于自己曾经的经历。

一切的发生都是有意义的。深的就不说了。

 通过一例人际纠纷看心理成长是什么?用正义的名义攻击你
付费咨询、付费心理成长,是心理咨询行业的基本伦理,为什么?

文献:如果没有来访者最初与你建立咨访关系的需要,没有主动性明确咨访关系,并用这种与咨询师的关系修通自己的创伤,依赖是指向关系的,才会展开有效的疗愈。如果他无意于与你建立关系,即使你免费把他留在治疗里,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免费留住你,不是你的需要,是治疗师需要你。他需要你来证明自己的“被需要”,这其实是一种倒置的关系。是来访者在滋养治疗师。

 

公益讲座会培养出更加“依赖”于免费获得“支持”的人群,其实,谁千辛万苦、积年累月获得的真东西愿意无偿的一次次奉献呢?什么人会愿意这样?如果长期如此,他的生活来源,他专业提升的投资从何而来?

任何人做事都是要有所收获,如果不是物质的,那么他的收获是什么呢?

 

无论哪种形式,你受惠于别人,你会怎样去平衡这种受惠呢?去谄媚、讨好……你成了别人的工具、傀儡——那不见真实的你,怎么了解、帮助到你呢?别人没有收费,又怎么愿意去承担收费给到的责任呢?凭什么挖空心思去理解、体会、帮助你呢?

你把自己放在了很低、次要的位置上,这本身就是忽视自己、自己不重要的表现,没有主角,解决谁的问题?

 

如果你真的是贫困到一定程度、又急需到一定程度,比如要自杀的危机干预才是免费的。没有付出任何成本,个人是不会愿意去面对自己艰难的过去的,很多痛苦都已经被潜意识深埋起来了,被无意识遗忘了,你会不自觉的操纵否认、理想化等各种防御机制来阻止自己进入痛苦之中,但不进去就难以得到修通,它们会在无意识层面操纵你的行为,做出不可思议的事情。金钱作为一种可衡量的替代品,也可以作为劳动报酬支付给咨询师,让他能够承担起责任并尊重来访者,承担保密义务。还用此划清来访者与咨询师的关系,因为在咨询的过程中,来访者会在某一阶段将移情投射到咨询师身上,把咨询师作为自己理想化的依赖对象,情感投注到这段关系中,如果是付费咨询,可以帮助来访者明晰这只是服务关系,同时也用咨询师的职业伦理约束咨询师的行为,提醒咨询师不越界,不与来访者纠缠于来访者想象的情感中,此时的付费咨询就是对来访者利益的保护。

通过一例人际纠纷看心理成长是什么?用正义的名义攻击你

只有有心理问题、感到纠结了,才去做成长么?

那么,你看类似于家庭指导师A的这个“引火烧身”的人际模式好不好呢? 
他自己知道么?


不知道怎么去改变呢?

这样的事情在一些人身上常常重复。要想改变,需要在安全的团体中去碰撞,训练自己的觉察能力(比如青春期的父母是不是常常被孩子点着火?你会觉察到为什么么?),有了觉察力,才能慢慢地练习提前觉察,减少见诸行动(比如打孩子一巴掌)。没人指导,你知道觉察到什么?你知道自己的模式是什么么?

如果不改变模式,就会带来人际冲突,发生了什么,自己都不知道,下次继续如此;

有的人虽有悔意,但会给自己找很多理由,维持自恋。

有的人偏执的坚持自己,甚至感到不满、有道理,这样的人是感觉不到内疚的,也就很难有改变的可能了。缺少反思的能力,即使心理发展的一个标志,也是不适合接受精神分析治疗的,因为不成长的结果,就是一遍遍的重复、一遍遍的重演。

而且,一切关系互动的方式,都代际传承。

 

以上的这些内容,每个人看到的东西都会不同。这就是文字永远不能达到的面对面上课、体验的效果。

每个人看到的,就是自己心中早就有的。

 

不打开自己的定势思维,心中对某事早已有了评判,定义了“是广告”,即使是好的东西也就看不到了。即使看到了,也不会有收获,因为我们是认知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不能客观、以此时此刻的状态去看事物,就好像是带了有色眼镜,看不到真实的世界。

其实也错过了很多风景。

 

 http://cnc.qzs.qq.com/qzone/em/e163.gif 任何课本学不到的【青春期理论及应用精品小班网络课程
公开报名2天,仅余2枚名额。
非比老师带你系统地看孩子的成长,引领家长在子女青春期时怎样”瞻前顾后“,身先士卒【个性化超值贴心带领】理论,内化,实际应用和个人体验、感受性的提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78494b0102v9s6.html
 

我们被最重要的人如何对待的、父母对待儿童的方式在决定发展方向上起着关键性作用。很多人在婴儿期没有建立安全型依恋,终其一生都在试图寻找可以修复依恋的对象。当他(她)一旦发现有对的人和对的行为互动,即可以帮助完成再塑,虽然很艰难。 
探寻安全感之秘与成人依恋修复工作坊北京、上海、内蒙赤峰、青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78494b0102v7st.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