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郑无极
郑无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317
  • 关注人气:26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纸张和印刷质量看《何必西厢》之伪

(2018-05-18 08:38:28)
标签:

红楼梦

人物形象

薛宝钗

林黛玉

钗黛形象的b面

分类: 红楼梦版本杂谈

毛郎英版《何必西厢》因为具有“雍正甲寅仲夏桐峰外史谨序”、“嘉庆庚申春谷先生校定”两篇伪序,一直被吴雪松等民族主义索隐派分子当作其论述《红楼梦》成书于雍正十二年甲寅(1734年)之前的救命稻草。但笔者早已经指出,毛郎英版《何必西厢》乃是以晚清弹词小说《何必西厢》为基础,加上现代人炮制的伪序而人工拼合而成的现代伪书,伪造时间大约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晚清弹词小说《何必西厢》原作者为道光年间的涪陵人周兴峄,该书作于道光七年(1727年)周兴峄流寓苏州期间。周兴峄(1760—1828),字鲁望,号桐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举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赴浙江任建德县县令。曾于道光元年(1821年)主持重修建德县梅花城,次年竣工。周兴峄为新修的梅花城城墙题写了《修城碑记》,其中有云:“严之有城,始自春秋吴越之分,至汉以富春著名,绵历千载,环雉未移……”因为重修了梅花城,有深厚的梅花情结,故卸任后在苏州创作了《梅花梦》一书(即吴语弹词小说《何必西厢》)。周兴峄之侄女即张问陶之妻周氏,张问陶是最早记录高鹗续《红楼梦》的人,亦是程高本《红楼梦》在四川的最早推广者之一。因张问陶的缘故,周兴峄接触并喜爱上程高本《红楼梦》,故于《何必西厢》中坦承该书学习了“《红楼梦》笔仗”。另外,由于周兴峄字鲁望,号桐峰,故毛郎英版《何必西厢》在作伪时,选择了“桐峰外史”这个名号,并诈称“余需次山左,偶访友不值,见案上有《何必西厢》弹词刻本,窃怪标名之妄,置不复览”。山左即山东,故齐鲁之地。由周兴峄字鲁望,而真的望到山东去了。

 

周兴峄的同乡晚辈陈骧瀚,其在成书于光绪五年(1879年)的《骇痴谲谈》中提到了《何必西厢》,并指明其为“近时弹词小说”: 


……已而,枕上私语,自云:“姓吴,名幻娘,举家栖园中。”生曰:“近时弹词小说《何必西厢》中有此姓名,卿胡取以自号?”妇笑曰:“焉知妾非其人耶?” 


陈骧瀚在《谲谈自识》中明言: 


……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神教云者,即余庆余殃之谓也。六经大义,一切存理遏欲,劝善惩恶之言,在在可以证因果。奚必守株佛偈,而后知鬼神之情状哉?管见偶及于此,爰集数十年中耳目近事,足以发明惠迪从逆之旨者,信手笔之,以戒子弟。……

 
点明《骇痴谲谈》中的故事均是“数十年中耳目近事”。也就是说,《骇痴谲谈·吴幻娘》中的男女主角——凤阳柳生和吴幻娘均是晚清时期的人,在陈骧瀚所生活时代的“数十年”范围之内。即使这个“数十年”取最大值的八、九十年,也最多只能到乾隆末、嘉庆初而已。而乾隆末、嘉庆初以及更晚时代的人将《何必西厢》称为“近时弹词小说”,这已经证明毛郎英版《何必西厢》以“嘉庆庚申春谷先生”(即1800年的盛复初)的名义宣称的“《何必西厢》一书,行世已久”,纯属扯谎!

 从纸张和印刷质量看《何必西厢》之伪
从纸张和印刷质量看《何必西厢》之伪

近日,民族主义索隐派分子吴雪松(至真斋主)将毛郎英版《何必西厢》的彩色照片贴到百度-红楼梦吧,结果在字体和纸张方面立即遭到了别人的质疑。吴雪松不是老老实实地回答别人提出的疑点,而是王顾左右而言他,试图蒙混过关: 


青尘春愁: 梅花梦的序为篆书,而书的内文却不是篆书?可否一致? 
青尘春愁: 内文和序文,纸张都不一样,文字书法也不一样。怎么解释? 
至真斋主: 回复 青尘春愁 :你不是专家吧,要鉴定也不是给你鉴定的。 
至真斋主: 回复 青尘春愁 :你觉得你有这个资格吗? 
青尘春愁: 回复 至真斋主 :别装疯卖傻了。先把自己说服了,再拿出来说服别人。漏洞百出,混淆概念,自相矛盾。 
至真斋主: 回复 青尘春愁 :呀哈,小暴脾气啊。可惜你想看真本还不够格。 
_荒山虎: 回复 至真斋主 :原来你这书是给专家看的啊,那来我们这群平头百姓聚集的贴吧发帖来作甚? 
至真斋主: 回复 _荒山虎 :你们看看爱情故事即可。作者善哉,各取所需。 
我家zz: 回复 至真斋主 :这就尴尬,一方面批评红学家,一方面不允许网友提出质疑 
至真斋主: 回复 我家zz :允许质疑啊。没人删评论吧 
RHLgo: 楼主应该想办法拍摄,让书皮和内容看上去是同一本书。 


毛郎英版《何必西厢》的“雍正甲寅仲夏桐峰外史谨序”为篆书,正文是宋体。笔者认为,这倒不是关键。序文与正文使用不同字体,这在清刻本中也属于常见现象。但青尘春愁指出《何必西厢》“内文和序文,纸张都不一样”,RHLgo认为两者看上去不像同一本书,却是道出了关键之处。仔细看“雍正甲寅仲夏桐峰外史谨序”与《何必西厢》的正文所用之纸张,前者明显较新。这是其作伪露出马脚的一个明显标志。

从纸张和印刷质量看《何必西厢》之伪
从纸张和印刷质量看《何必西厢》之伪
从纸张和印刷质量看《何必西厢》之伪

更为关键的是,“雍正甲寅仲夏桐峰外史谨序”与《何必西厢》的正文的印刷质量也是严重不匹配。《何必西厢》的正文的印刷质量相当低劣,文字紧凑、局促,密密麻麻,不利于阅读,跟道光时期的劣质民间刻本很像。比如这本《大清道光元年时宪书》显属于同一时期的劣质民间刻本。但“雍正甲寅仲夏桐峰外史谨序”却显然印刷质量高出一大截,而且选择了雕刻难度较大的篆字。《何必西厢》的正文的印刷质量低劣,明显是出版商为节约成本的考虑。但真要节约刻印成本,为何不将篆字转化为其它字体?此事属不可解。显然“雍正甲寅仲夏桐峰外史谨序”跟原本并非出自一人之手,前者是出于别的目的而后来添加上去的!试想,作伪者既然选择了用伪序来假托雍正之书,自然是要看上去越古朴越好,读者越难辨识越好,篆体自然是不二选择。至于为何是诈称“雍正甲寅”,道理很简单。因为这个作伪者是受《儿女英雄传》假托“雍正阏逢摄提格上巳后十日观鉴我斋甫拜手谨序”的启发来作伪的。“阏逢”是岁阳名,对应天干的第一年。“摄提格”是太岁名,对应地支的第三年。“阏逢摄提格”,就是干支纪年法的“甲寅”。所谓的“雍正阏逢摄提格”,即雍正十二年甲寅(1734年),与“雍正甲寅仲夏桐峰外史谨序”所诈称的“雍正甲寅”,不多不少,正好就是同一年!你说天下有这样巧合的事么?两个“雍正甲寅”都恰好被民族主义索隐派用来当作否定《红楼梦》成书于乾隆初年的所谓“证据”。也许当初那个作伪者也正试图以此来考验民族主义索隐派的智商吧!

从纸张和印刷质量看《何必西厢》之伪

从纸张和印刷质量看《何必西厢》之伪
从纸张和印刷质量看《何必西厢》之伪

另外,再补充一个关于毛郎英版《何必西厢》系现代伪书的旁证——丁柔克《柳弧》之“梅花梦”条: 


小说中有《何必西厢》一书,又名《梅花梦》。亦张崔二姓,张名灵,崔名素琼,婢名薇香。乃七字唱本。浪费笔墨,是亦不可以已乎。 


丁柔克《柳弧》成书于光绪八年(1882年)以后,虽然没有像陈骧瀚《骇痴谲谈》一样直接提及“近时弹词小说《何必西厢》”,但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毛郎英版《何必西厢》不可能是真货。按照据民族主义索隐派提供的说法,毛郎英版《何必西厢》有众多清代名人的题款及印章,包括《诗四言》的作者顾于观(桐峰)、《古唐诗合解》的作者王尧瞿(翼云)、《春谷小草》的作者盛复初(春谷先生)、才女熊琏(澹仙)、侍读学士英和(煦斋)、礼部主客司郎中郑日奎(静庵)等等。若果然如此,该书一定是声名赫赫。但丁柔克对于《何必西厢》一书,却是异常鄙视加厌烦,指责其“浪费笔墨,是亦不可以已乎”。若有众多清代名人在前,同样注重于官场、文场声名的丁柔克会那样不假辞色地指责该书“浪费笔墨”,根本不该存在么?所以,很显然,丁柔克只见过《何必西厢》一书,根本就没见过顾于观、王尧瞿、盛复初、熊琏、英和、郑日奎这些人的题款及印章。那么,这些人的题款及印章又是从何而来?不言而喻,就是作伪者比照历史上这些人的印记,自己翻刻出来的!

从纸张和印刷质量看《何必西厢》之伪
从纸张和印刷质量看《何必西厢》之伪
从纸张和印刷质量看《何必西厢》之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