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宝钗》:解析通灵宝玉和宝钗金锁

标签:
红楼梦人物形象薛宝钗林黛玉钗黛形象的b面 |
分类: 碎语拾零 |
本文节录自郑无极《论宝钗》第十八章:
而既然《红楼梦》这部书本身就是一面“风月宝鉴”,要懂得“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那么,作为书中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两个颇具神秘色彩的象征意象——通灵宝玉和宝钗金锁,我们也当以如是原则观之,不看其“正面”,而专照其“反面”。那么,我们又该如何从“反面”去解读这两件神异的象征物呢?笔者以为,我们只要将其正面镌字的文意颠倒过来,再续接上其背面镌字的含义,便是对这两件宝物的正确解读。
按小说第8回交代,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其正面镌刻的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字,其背面镌刻的是“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十二字。背面的十二个字,我们此刻暂时不忙讨论,留待稍后细说,这里只单看其正面的八个字。很显然,只要将其含义作一颠倒,便是对顽石(贾宝玉)下凡一世的最好概括:
既失既忘,尘寿不永。
读者不妨回忆一下,本章第一小节中所论及的那个“甄宝玉送玉”一事。贾宝玉(顽石)的通灵玉不慎丢失,落到了甄宝玉(神瑛侍者)的手里。这又意味着什么呢?那就意味着后者找到前者“兴师问罪”来了。曹雪芹的构思其实很清楚:贾宝玉脖子上的那块通灵玉,正是他作为顽石后身才具有的前世遗蜕,也恰恰是顽石“以假混真”,冒充神瑛的一大“罪证”!而当甄宝玉(神瑛侍者)在一僧一道的指引下,手握此一“罪证”,找到贾宝玉(顽石)时,那也就意味着贾宝玉(顽石)在人世间的“尘寿”即将走到尽头。故而,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通灵宝玉对于贾宝玉其人来说,也的确是丢失不得的“命根子”。
宝钗金锁的情形却跟通灵宝玉略有不同。尽管癞头和尚送给宝钗的八字吉谶——“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跟通灵宝玉上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字正好可以配为“一对儿”(第8回,莺儿语),但我们必须看到,宝钗金锁上的这八个字却并非全部镌刻在锁片的正面,而是“不离不弃”四字分布于黄金璎珞的正面,“芳龄永继”四字却位居黄金璎珞的反面。因此,我们只要将前四字的文意颠倒过来,再承接上后四字的文意,便不难洞悉作者的用心了。这就是:
甘离甘弃,芳龄永继。
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很清楚,宝钗以“法爱”的精神成全了宝玉的“悟道”、出家,而作为宝玉的妻子,她自己则必然付出孤凄一生的巨大代价。但宝钗却秉承“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比可冷”的大彻悟思想,且出于对宝玉的至爱,甘愿忍受这种夫妻离别的痛苦,能够做到“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甚至是“离相愿”和“恒无怨”!所以,她这种胜似佛妻耶输陀罗的精神,才会受到作者的最高赞誉,从而使其青春动人、“艳冠群芳”的形象超越一切时代,而永存于读者的心中。
(以上文字节录自郑无极《论宝钗》第十八章之第四小节)
戚序本第7回双行夹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