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忆菊》和《画菊》的正确解读

(2014-11-18 08:08:18)
标签:

红楼梦

人物形象

薛宝钗

林黛玉

钗黛形象的b面

分类: 碎语拾零

本文节录自郑无极《论宝钗》第九章:

 

4、《忆菊》

 

《红楼梦》第38回,薛宝钗的《忆菊》诗是十二首菊花诗中的第一首。其诗云: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为我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解析:

 

要正确理解这首诗,我们就必须首先明白宝钗所“忆”的究竟是什么。从字面上看,她所忆的,当然是菊花。但菊花在这里象征什么呢?传统“红学”在这个问题上的解释是,菊花象征薛宝钗出家远去的丈夫,即贾宝玉。并且倾向于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说成是所谓的“孤居怨妇的惆怅情怀”。但这种解释本身就是明显有问题的。首先,这种说法与脂批对后文的提示相龃龉。戚序本第7回脂批有云:“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又以谓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者。”(戚序本第7回双行夹批)而宝钗《忆菊》中却说“谁怜为我黄花病”,如果宝钗真的到了为思念宝玉而“病”的程度,又岂能说是“虽离别亦能自安”?其二,传统“红学”的解释也不符合宝钗自己对人生聚散的达观认识。第22回,宝钗《更香谜》,其末一句的说法是“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无独有偶,小说第70回,宝钗在《临江仙·柳絮辞》中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如果宝钗是为思念宝玉而到了为之“痴”、为之“病”的地步,又如何是“风雨阴晴任变迁”?如何是“任他随聚随分”?因此,把诗中的菊花解释成贾宝玉,把整首《忆菊》诗解释成所谓的“孤居怨妇的惆怅情怀”,实际上是完全讲不通的!这里的菊花,还应该理解为象征宝钗高洁的社会理想方是。在同回中,宝钗作《螃蟹咏》讽时骂世,其中一句即云:“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姜,老辣之物也。比喻运用权力和法律,对螃蟹一样的恶势力进行惩罚和制裁。菊,高洁之物也,与姜对举,即比喻高洁的社会理想。第42回,宝钗私下里对黛玉表示:

 

“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第42回)

 

可见,男女各守其份,当官的清正廉洁,商人、农民努力为社会创造并积累财富,这就是宝钗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这样的理想社会,在现实中却是不存在的。正如宝钗所看到的那样:“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那些读书做官的男人,“读了书倒更坏了”。故,宝钗不惜颠倒传统的士、农、工、商的等级秩序,严厉批评那些士人“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这样也自然引出了一个话题:理想社会在现实中已经失落,宝钗当然要为之“忆”。而这才构成了《忆菊》的主题。——菊者,理想中高洁的社会。所谓“忆菊”,就是追忆失去的理想社会!

 

按,过去很多论者仅仅因为看到宝钗《忆菊》笔调细腻、伤感,便不假思索地将此诗判断为单纯的“闺怨诗”、“思妇诗”,有人甚至还不屑一顾地攻击此诗“一味地是寡妇腔”(见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这些实际上都是犯了以偏概全、浅尝辄止的错误!须知,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很多政治隐寓诗恰恰是以“闺怨诗”、“思妇诗”的外貌而出现的。譬如,屈原的《离骚》中就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的用法。《山鬼》一篇更是用一个美貌的山精来比喻自己:“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这些都开了后世文人以闺怨寓政事的先河。有意思的是,就连“宝钗”二字,也曾被人用来表达“忧心君臣阻隔、恢复无望的政治思想和情感”。如辛弃疾的《祝英台近·晚春》: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流莺声住。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这首词的感情也是很细腻的。以至于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说:“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消意尽,词人伎俩,真不可测。”回到宝钗的《忆菊》之上,这里的关键就在于,宝钗虽然不愧为大观园群芳中的一位强者,但她面对的却是一个黑暗、堕落的社会,以她的一己之力又很难加以改变。因而,她才会成了一个为之愁“断肠”的弱者。这也正是她在《更香谜》中“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的原因。其实,任何一个理想主义者在面对黑暗现实的时候,他(她)都必然是一个“敏感的弱者”。这也几乎是一个规律。如果理解不到这一层,而是像蔡义江等官方红学家那样,单单从个人情感和婚姻成败方面去解读,要曹雪芹笔下宝钗达到为之“痴”、为之“病”,甚至为之“断肠”的程度,不仅跟宝钗诗中所一再宣示的“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的坚韧相违背,仅从立意的高下来看,也未免是太过极端、太落下乘了!

 

下面我们逐句分析此诗:

 

“怅望西风抱闷思”——西风,即秋风也。作诗人站里在秋风中,惆怅地思望。思望什么?思望现实中失落了的高洁社会。

 

“蓼红苇白断肠时”——蓼花红了,芦苇白了,秋天的时节到了,菊花却不见踪影。这当然令有志向的人扼腕断肠。其实,早在第18回的时候,宝钗就发现了这个所谓的“太平盛世”并不太平的秘密:“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注意,宝钗对“文风”,说的是“已著”。对朝廷标榜的“孝化”,却只是说“应隆”。其潜台词,当然是说“孝化”实际还未隆。可见,宝钗对当时那个“太平盛世”的评价并不高。在她看来,天下倒是勉强安定了,可那种父慈子孝、清正廉洁的世界却并未出现。正如此刻她所说的,蓼红苇白秋已到,却还要为不见菊花而断肠!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在这个秋季,篱笆围绕的只是空荡荡的旧日花圃。找不到菊花。该上哪里去找呢?大概只有在瘦月清霜的夜晚,向梦中去找寻吧?梦者,幻也。画也是可以使用幻笔来描摩的。所以,宝钗在十二首菊花诗中所作的第二首诗,就是《画菊》:“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正所谓“平生只堪壁上观,千秋不老画中人”。在现实中没有的,只能到幻梦中去寻找。在现实中易逝的,不妨用画笔将其记录下来,传承于千秋。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言思念之深也。心随归雁而远。希望失落的理想社会,有一天能像雁一样归来。寥寥,卓然独立的样子。砧,捣衣板。古诗文中常将雁与砧对用,暗喻怀念之情。如唐代刘沧的《秋日山寺怀友人》:“云尽独看晴塞雁,月明遥听远村砧。”在这里,宝钗将自己理想中的社会也拟人化。对其忆之深,当然是听晚砧而痴。

 

“谁怜为我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有谁理解我为这样的理想,而惹下了如此的心病?纷纷安慰说,到了重阳,就又可以看见菊花了。不错,现实中的菊花是可以再见的。但作诗人心目中的菊花,却是可以力敌腥骚的高洁理想(正所谓“酒未敌腥还用菊”是也)。这却是在现实中失去,就再也找不回来的东西,而只能存在于作诗人自己的心中,和她的画笔之下。故宝钗的《画菊》诗的最后一句,与这一句相对,乃云:“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重阳”不可慰,聊以幻笔慰之。

 

从整体来看,宝钗的《忆菊》诗即表现了宝钗对在现实中已经失落了的那个理想社会的苦苦追忆之情。而把这首诗与宝钗的另一首《画菊》诗对看,一忧虑、愤懑,一萧洒、解脱,这同时也暗示了宝钗的人生观必将由忧世、愤世,而走向出世、遁世的趋势。“慰语重阳会有期”是不可得的,只能“粘屏聊以慰重阳”。那么,再往后呢?只能到佛、道的出世哲学中去寻找精神归宿。故,宝钗最后必然是“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必然是“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而这就是脂砚斋所说的宝钗“虽离别亦能自安”的坚强意志,以及“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的精神解悟!

 

5、《画菊》
 
此诗为薛宝钗在菊花诗社上的又一首作品,原诗仍在小说第38回: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
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解析:

 

前面我们在分析宝钗的《忆菊》的时候,已经指出宝钗诗中的菊花,象征的是她心目中高洁的社会理想。这里《画菊》中亦是如此。如前所述,正因为宝钗在当时黑暗的现实中找不到理想中的那种君明臣贤、民富国安的美好图景,所以她只能将其赋诸梦幻,使用幻笔来描摩的。因此,宝钗在十二首菊花诗中所作的第二首诗,就是这首《画菊》:“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正所谓“平生只堪壁上观,千秋不老画中人”。在现实中没有的,只能到幻梦中去寻找。在现实中易逝的,不妨用画笔将其记录下来,传承于千秋。下面我们逐句进行分析: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此句点明宝钗的画菊,乃是她的诗后戏笔,属于一时乘性、顾不得淑女风范的狂放之作,不是存心绘画,苦苦构思而成。“不知狂”是狂放之中又略带一点自谦的说法,相当于说自己不知天高地厚,只着意于尽性发挥。“丹青”是绘画用的红色和青色的颜料,这里代指绘画活动本身。“较量”,这里是思虑、计较的意思。“岂是丹青费较量”,这是反问句:我现在的画菊,哪里是那种苦思冥想的画法呢?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把菊叶画得茂密,故说“聚叶”、“千点墨”。菊花由若干花瓣簇聚而成,故说“攒花”。而中国传统绘画对花木多用泼墨、晕染的办法,即不使用线条勾勒,而是利用宣纸能吸水、化水的特点,染出物体的形象,更见生动逼真。尤其是画花瓣,往往使用晕染。那种模糊的水痕边缘,就如雾如霜一般,故又曰“几痕霜”三字。两句合起来,就讲了画菊所使用的具体技法。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此句紧接颔联,讲的是菊花画成以后的效果。这里使用了倒装手法,其正确的语序应当是:“神会淡浓风前影,秋生跳脱腕底香。”意思是:由于作画人对菊花或浓或淡的风前身影心领神会,所以她笔下的秋花能够生动有灵气,仿佛能从她的腕底散发出香气一般。“神会”,这里是心领神会的简称。“跳脱”是活脱、灵动之意。另外,“跳脱”的本意又指女子用的手镯,因而这又巧妙地点出了此处的作诗、作画之人是一位女性。
 
“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此句反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说纸上的菊花富于生气,足以乱真,你可以不要认作是东篱下栽种的真花而去采摘,那只是我画来贴在屏风上假花。在这么一个看不见真花的重阳节上,它是我用来安慰我孤独的内心的。这就暗暗点出了宝钗之所以“画菊”的用心:正由于她在现实中找不到能够澄清玉宇的有效方法,所以才转向了佛、道等“出世”哲学,试图从那种艺术化了的虚幻世界中找到心灵的慰籍和对抗黑暗现实的勇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