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对宝玉禅悟的真实态度:“这便丢开手不成?”
(2014-08-08 08:28:48)
标签:
红楼梦人物形象薛宝钗林黛玉钗黛形象的b面 |
分类: 碎语拾零 |
本文节录自郑无极《论宝钗》第十九章:
再深入一步,《山门·寄生草》与《邯郸梦·赏花时》还是极其坚实的两条证据,经得起来自任何方向的反诘和驳难。关于这一点,我们还是具体地举出两个事例来加以说明。对于宝钗将《山门·寄生草》推荐给宝玉一事,拥林派论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反驳理由,就是用第22回中宝钗稍后一段的表现来说事:
(宝钗)看毕,又看那偈语,又笑道:“这个人悟了。都是我的不是,都是我昨儿一支曲子惹出来的。这些道书禅机最能移性。明儿认真说起这些疯话来,存了这个意思,都是从我这一只曲子上来,我成了个罪魁了。”说着,便撕了个粉碎,递与丫头们说:“快烧了罢。”(第22回)
照这些拥林派论者的看法,宝钗见了宝玉“悟禅机”的诗偈,就立即将其“撕了个粉碎”,且十分担心宝玉“明儿认真说起这些疯话来,存了这个意思,都是从我这一只曲子上来,我成了个罪魁了”,这自然说明了宝钗主观上是不希望宝玉参禅悟道的。依此逻辑,日后宝钗当然也不可能主动地引导宝玉出家。然而,在笔者看来,这种说法却恰恰是混淆了宝钗的外在表现和内心的真实立场,将宝钗于形格势禁之下所不得已的选择给错当成了她内心深处的真正倾向!为什么这样说呢?这些拥林派论者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宝钗在不经意间所说出另外一句话。按,这一段的相关原文如下:
宝钗道:“实在这方悟彻。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碓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他。今儿这偈语,亦同此意了。只是方才这句机锋,尚未完全了结,这便丢开手不成?”(第22回)
所谓“方才这句机锋,尚未完全了结”,指的是此前黛玉针对宝玉的一句诘难:“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在我们这些书外的读者看来,黛玉的问题实在没有什么难以回答之处:以全书而论,贾宝玉其人痴心执意,自然是其坚如玉,而这位绛洞花王却又能情极而悟,这又当然是其贵若宝。可书中的贾宝玉在当时尚未由“情迷”走向“情悟”,一时间是无法回答的这样的问题的。从表面上看,宝钗在这里还专门讲述一段南宗六祖惠能的故事,似乎跟黛玉的目的一样,是在炫耀自己在禅悦方面的聪明才智,以此阻拦和压制宝玉参禅。但上述引文中的最后这一句“这便丢开手不成”,却正好透露出了全然相反的信息!宝钗明明是在劝诱宝玉再接再厉,回答出黛玉的反诘,并将参禅悟道推进更高一个层面!这哪里是当真在阻止宝玉禅悟呢?试想,若宝钗当真不希望宝玉得悟参机,她应该巴不得宝玉就此“丢开手”才对。怎么会反过来劝说宝玉莫要“丢开手”,要赶紧思考,想办法去“完全了结”黛玉的那句未了的机锋呢?倒是当时黛玉的表现相当地简捷明快:“彼时不能答,就算输了,这会子答上了也不为出奇。只是以后再不许谈禅了。连我们两个所知所能的,你还不知不能呢,还去参禅呢。”跟黛玉的态度相比,宝钗的这句“方才这句机锋,尚未完全了结,这便丢开手不成”,只能用“话里有话、欲言又止”这八字来加以形容!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其实,说穿了,道理一点也不复杂,因为宝钗心中实际上是根本不希望阻拦宝玉悟道的,她只是迫于当时的处境和形势,才不能不跟着黛玉一起压制住宝玉禅悟的苗头。何也?因为像《山门·寄生草》一类的“道书禅机”,原本就是宝钗自己的最爱。事实上,宝钗自己就可以说是被这些“道书禅机”给“移”了“性”的一个人。不然的话,她一个深闺女子又何以知道“这些道书禅机最能移性”呢?只是宝钗客居在贾府,贾母又刚刚安排众人出钱凑分子,为宝钗过了十五岁生日,贾宝玉又是整个贾府中被寄以厚望的青年子弟。在这种情况下,宝钗又怎能不管不顾,一味地按照自己的个性偏好而将别人家的孙子引向出家之路呢?故此,当宝玉刚刚露出令人惊异的出世倾向的时候,宝钗也只能选择跟黛玉一道将宝玉的禅心先暂时压下来。可这又毕竟不是出于宝钗的本心。根据小说第50回《镂檀锲梓谜》的交代,我们还可以知道,宝钗其人所向往的恰恰就是那些众人皆不曾听闻的“梵铃声”。所以,稍后的这么一句“这便丢开手不成”,还是向我们透露了宝钗内心中最为真实的思想倾向!由此,我们再反观宝钗此前撕毁宝玉诗偈的表现,这与其说是宝钗真心实意地反对宝玉学禅,还不如说是她要赶紧以此表明态度,避免落人口实、授人以柄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措施。我们完全可以想见,一俟贾府彻底崩溃,整个家族对于宝玉能够重整家业的期望也已化为泡影,为疗治宝玉心中的痛苦,宝钗一定会毫无顾虑地拿出那些“道书禅机”、“梵铃”佛语,来启发宝玉的心灵,再不会有现在这种形格势禁之下的徘徊与犹豫。而那些拥林派论者不察宝钗内心的真实立场,看不出宝钗其实是不希望也不甘心宝玉“丢开手”放弃学禅的,反以为宝钗真的在反对宝玉学道学佛,这实在是把曹雪芹那充满机智和灵动的原文给看得太死、太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