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的讨论

(2014-03-08 10:18:20)
标签:

红楼梦

人物形象

薛宝钗

林黛玉

钗黛形象的b面

分类: 碎语拾零

关于“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的讨论

 

原帖见于《贾薛二府及大观园图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6bb8630101egrc.html

 

小驻红楼:

请先生看看如下文本:
“两边厢房鹿顶耳门钻山”的解释——给美国铁安的回复
1、《红楼梦的作者就是高鹗》一文中,我列出了作者创作〈红楼梦〉的10个条件。感觉高鹗是其作者的可能性高过其他人,包括“曹说以前的所有人”,这和曲沐等专家认定的“程前脂后”也是一致的。
2、前面第四项的“特别提醒”中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我前面顶楼中已经列出的:“荣国府宁国府、包括大观园、会芳园是沈阳故宫、沈阳昭陵、清东陵的组合体”。其中的荣国府是以沈阳故宫为基础的,其标志物就是那句“两边厢房鹿顶耳门钻山”——这是指沈阳故宫中在4米高台之上的后宫中的建筑布局,以清宁宫为“鹿头”、以永福宫等其他四宫分列两边就象“鹿角”一样。请看图片:
(图片请到博客中查看,发不上来)
这下看明白了吗?
还有那个“耳门钻山”是指沈阳故宫中的那根烟筒。“耳门”,本意是指人的耳朵眼儿外面的那块突起,在这里以“耳朵眼儿”比喻“那根烟筒”中空的。“钻”,是比喻“那根烟筒”象钻一样的细长;“山”,是比喻“那根烟筒”象山一样的高耸。
作者仅用几个字就把沈阳故宫的特征、标志性建筑描述的是多么的惟妙惟肖、形象生动。而后人们却改为了“耳房”,则完全失去了原文本的真意,使原文也暗然失色。更可笑的是,有的人还把“厢房鹿顶耳房钻山”考证成了清代建筑的样式。
(图片发不上来,请到博客里查看)
3、所以还是请您分析一下,《红楼梦》的文本到底是讲了些什么再来找作者。
4、从这里看,《程甲本红楼梦》就是“原汁原味”的红楼梦、是最早的红楼梦。
5、顺便提醒一句:如果不是站在沈阳故宫中是画不出“荣国府”的平面图的;针对“林黛玉进贾府的那段文本” 中的诸多疑问,如果不是从“《红楼梦》是一部明末清初野史”的角度也是无解的。

 

郑无极:

 

1、阁下《红楼梦的作者就是高鹗》一文,我已拜读。但说实在话,感觉阁下并未举出高鹗是作者的任何一条像样的证据。相反,甲戌本脂批明言:“雪芹撰此书”。曹雪芹才是有文本文献依据可以提供证明的《红楼梦》(脂评本)的作者!同时,程高本第120回已经承认,其后四十回跟前八十回并非一体生成,而是前八十回之外的“复有此一佳话”。等于明确告诉读者,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并非出自一人之手。作为续作者的高鹗,又怎么可能是前八十回原著的作者?至于欧阳健、曲沐等人的“程前脂后”谬论,笔者已证明那是欺人之谈。事实上,程甲本相对于庚辰本、有正本亦有大量同词脱文的现象,已经说明了欧阳健、曲沐等人借以说明庚辰本“抄袭”自程甲本的论据是完全不成立的。同时,程甲本、程乙本中均混有脂批的现象,更足以证明脂、程关系一定是脂前程后、脂父程子。阁下拿曲沐的观点作为依据来论证高鹗是作者,当然也就只能是以谬证缪、错上加错。

 

2、阁下对“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的解释也是完全错误的。这句话甲戌本、庚辰本、蒙府本、戚序本均作“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独有程甲本作“两边厢房鹿顶耳门钻山”,改“耳房”为“耳门”,暴露了程伟元、高鹗缺乏建筑常识的问题。你沿用程甲本的错误写法,又加上了自己的一些主观臆想,硬要跟沈阳故宫、沈阳昭陵、清东陵生拉活扯在一起,当然只能越错越多。接下来,我具体说一说程甲本错在何处,阁下的解释又错在哪里。

 

首先,作一下名词解释:

 

所谓“鹿顶”,实际上是“盝顶”的音讹。“盝顶”即平顶,其标准形制为中间平顶,四边为斜坡的四角椎台。“盝顶”在汉代就已经普遍用在各类匣、龛之上。北宋·李明仲的《营造法式》云:“经匣条长一尺五寸,广六寸五分,高六寸。上用趄尘盝顶,陷顶开带,四角打卯,下陷底。长高一雨,以二分为盝顶斜高……”金、元以后,盝顶被普遍用于耳房、亭台等建筑之上。元末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云:“盝顶之顶三椽,其顶若笥之平,故名。”由于“盝”是罕用字,民间多不识,故小说中多将“盝顶”写作“鹿顶”,其实跟鹿头、鹿角毫无关系。

 

所谓“耳房”,是指正房和厢房山墙的外侧,与正、厢房相连接的,进深、开间、柱高都较正、厢房为小的房屋。由于像人的耳朵一样长在头的两侧,所以称为耳房。采用盝顶形制的耳房,就叫做“盝顶耳房”,俗写作“鹿顶耳房”。又由于耳房多采用平顶,也有单用“鹿顶”二字来指代耳房的。

 

所谓“钻山”,是指钻开山墙,将正、厢房与山墙外侧的耳房(或游廊)连接起来的门或门洞。当游廊钻山时,则称这种游廊为“钻(穿)山游廊”。《红楼梦》这里不涉及游廊,仅指耳房与正、厢房之间的门洞。“钻山”之“山”是指正、厢房的山墙,即沿正、厢房短轴方向布置的外横墙,跟山峰、山岭、山丘没有关系。

 

其次,看看程甲本错在何处:

 

甲戌本以下的诸脂本皆作“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唯独程甲本改作“两边厢房鹿顶耳门钻山”。这就大错特错了。如上所言,“钻山”本身就是门,是指钻开正、厢房山墙,连接耳房与正、厢房之间的门洞,又何来的“耳门”一说?而且若真是“耳门”又如何能是中间平顶,四边为斜坡的四角椎台?如何能是“鹿顶(盝顶)”的结构?所以,单是这一个例子,就足以说明程甲本绝非什么“原汁原味的《红楼梦》”、什么“最早的《红楼梦》”,正好相反,其整理者对明、清公侯府邸的建筑基本形制缺乏最起码的了解!如此一种根本分不清何为“耳房”、何为“钻山”的版本,只能是出自后人的妄改,如何谈得上“最早”和“原汁原味”?

 

其三,阁下沿用程甲本的错误,再加上自己的主观臆想,只能是越错越远:

 

已经说过,“鹿顶”即是“盝顶”,指平顶的耳房。“鹿”字实际上是“盝”字的音讹,跟鹿头、鹿角毫无关系。这与阁下说的“以清宁宫为鹿头、以永福宫等其他四宫分列两边就象鹿角一样”,哪里扯得上半点关系?如果沈阳故宫真是阁下描绘的这种类似鹿的形状,正好说明《红楼梦》中提及的“鹿顶(盝顶)耳房”跟沈阳故宫没有任何关系!岂有它哉?

 

再一点,建筑学上根本就没有“耳门”一说。“钻山”本身就是门,是指钻开正、厢房山墙,连接耳房与正、厢房之间的门洞。“耳房钻山”才是正确的原文。“耳门钻山”不仅啰嗦重复,而且完全跟“鹿顶(盝顶)”套不上,根本就是程伟元、高鹗的妄改,这才真正是“完全失去了原文本的真意,使原文也暗然失色”。阁下把后人的妄改当作原文,反把原文当作后人的改动,这样的理解能力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此外,“钻山”本身就是门,是指钻开正、厢房山墙,连接耳房与正、厢房之间的门洞。其中的“山”是指正、厢房的山墙,即沿正、厢房短轴方向布置的外横墙,跟山峰、山岭、山丘没有关系。这是一个固定的建筑学术语。阁下望文生义,把“钻山”当作两个词语,分别解释为“钻是比喻那根烟筒象钻一样的细长,山是比喻那根烟筒象山一样的高耸”,完全属于异想天开。

 

一言以蔽之,所谓“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这是金、元、明、清四代高等级建筑的一种常见式样。像“鹿顶”、“耳房”、“钻山”这样的建筑学名词,只要稍微下一点功夫,都是完全不难弄懂的。真正可笑的就是阁下这样的索隐派论者。自己明明全然不懂,还自作聪明地瞎猜一气。真的是辜负的作者的一片苦心!

 

3、对于“《红楼梦》的文本到底是讲了些什么”的问题,阁下不妨参考笔者在《红楼梦:钗黛形象的B面》、《论宝钗》等著作中的论述。依笔者之见,离开了“大色空”的主题,是不可能真正读懂《红楼梦》的文本内容的。如果分明不懂,还要学着民族主义索隐派的样子,硬要往所谓的“明末清初野史”上瞎猜,只会越错越离谱。正如前面所论及的那样,阁下尚未弄懂“鹿顶”、“耳房”、“钻山”是什么意思,就往沈阳故宫上乱联想,这只会不断地闹笑话。

 

4、程甲本根本就不是什么“原汁原味的《红楼梦》”、什么“最早的《红楼梦》”,恰恰相反,是比脂评本晚得多,且经过了后人大量篡改的一种伪全本。拿程甲本作依据,等于上了程伟元、高鹗的当。

 

5、已经说了多少次了,《红楼梦》就是《红楼梦》,它跟所谓的“明末清初野史”没有任何关系!一句“时宪书上的话”,就已经把所谓的“明末清初野史”诸说给彻底击个粉碎了!如果真要用所谓的“明末清初野史”去强套《红楼梦》,书中的大量问题才真的会永远“无解”。——也不是真的“无解”,而是明明有正确的答案放在那里,民族主义索隐派在那里故意视而不见,故意扯谎骗人罢了!

 

郑无极:

滑稽得很!脂评本《石头记》的原文分明是“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程甲本改“耳房”为“耳门”,不仅弄了一个建筑学上根本不存的“耳门”出来,而且还把语句弄得啰嗦重复——“钻山”本来就是门,哪里还需要什么“耳门”?分明是不通之至的低级错误,却被民族主义索隐派吹捧为“文采张扬、神采华章”,简直滑稽透顶!这哪里是什么“《红楼梦》文字的真正魅力”,分明是民族主义索隐派肆意歪解《红楼梦》的一大笑料。岂有它哉?不过,即使你有一张把稻草讲成金条的嘴,《红楼梦》跟明末清初野史毫无关系的事实,你也是改变不了的!

要说《红楼梦》中的荣国府影射沈阳故宫,我简直要笑得肚子疼了。明、清时的高官、贵戚宅院,哪个没有“大门”、“仪门”、“角门”?哪一家里找不出“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南大厅”、“堂屋”、“炕”、“东西穿堂”、“南北夹道”、 “倒座三间小抱厦”?要说这叫影射沈阳故宫,明、清留下的这种建筑各省都有。难道明、清时的高官、贵戚都在模仿沈阳故宫?再举一个例子,你说沈阳故宫里有嘉荫堂,《红楼梦》中的嘉荫堂就是影射沈阳故宫。我已经举过,张家港有乾隆末年修建的嘉荫堂,同里有清末民国时修建的嘉荫堂。照你的逻辑,这两处宅院也是在“影射”沈阳故宫?更何况,《红楼梦》中的嘉荫堂虽然跟沈阳故宫中的嘉荫堂同名,但结构功能却完全不同。沈阳故宫中的嘉荫堂正对大戏台,通过游廊和扮戏房互相连接,是皇室观戏之所在:

“嘉荫堂正前方庭中即为戏台。清代乾嘉以后宫中演戏之风颇盛,在北京大内、圆明园、颐和园及热河行宫建有戏台之处,如畅音阁、清音阁、漱芳斋等。这座中型戏台为歇山卷棚式顶,四面共圆柱十二根,下为半米多高的台座。戏台周围嘉荫堂、游廊和扮戏房互相连接,构成四面封闭的空间,有利于演出时获得较好的音响效果。”

而《红楼梦》中的嘉荫堂,在贾母生辰时,却是供客人临时休息、更衣的退居之所,丝毫不用作观剧:

因今岁八月初三日乃贾母八旬之庆,又因亲友全来,恐筵宴排设不开,便早同贾赦及贾珍贾琏等商议,议定于七月二十八日起至八月初五日止荣宁两处齐开筵宴,宁国府中单请官客,荣国府中单请堂客,大观园中收拾出缀锦阁并嘉荫堂等几处大地方来作退居。……至二十八日,两府中俱悬灯结彩,屏开鸾凤,褥设芙蓉,笙箫鼓乐之音,通衢越巷。宁府中本日只有北静王、南安郡王、永昌驸马、乐善郡王并几个世交公侯应袭,荣府中南安王太妃、北静王妃并几位世交公侯诰命。贾母等皆是按品大妆迎接。大家厮见,先请入大观园内嘉荫堂,茶毕更衣,方出至荣庆堂上拜寿入席。(第71回)

以上足证《红楼梦》中的嘉荫堂绝非沈阳故宫中的嘉荫堂。两处同名仅仅因为“嘉荫堂”是古代建筑的常用名而已。故,张家港、同里也都有名叫“嘉荫堂”的私宅。

 

郑无极:

既然你一定要将《红楼梦》中的荣国府与后金的沈阳故宫扯在一起,那么,就请回答一下,贾赦院位于沈阳故宫的哪一处?这么大一个院落,在沈阳故宫中能找到对应的位置么?看一看在这个问题上,你究竟能不能自圆其说?

第3回,林黛玉初进贾府时,曾随邢夫人去贾赦那里拜访过,书中的这一段原文如下:

当下茶果已撤,贾母命两个老嬷嬷带了黛玉去见两个母舅。时贾赦之妻邢氏忙亦起身,笑回道:“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贾母笑道:“正是呢,你也去罢,不必过来了。”邢夫人答应了一声“是”字,遂带了黛玉与王夫人作辞,大家送至穿堂前。出了垂花门,早有众小厮们拉过一辆翠幄青紬车。邢夫人携了黛玉,坐在上面,众婆子们放下车帘,方命小厮们抬起,拉至宽处,方驾上驯骡,亦出了西角门,往东过荣府正门,便入一黑油大门中,至仪门前方下来。众小厮退出,方打起车帘,邢夫人搀着黛玉的手,进入院中。黛玉度其房屋院宇,必是荣府中花园隔断过来的。【甲戌侧批:黛玉之心机眼力。】进入三层仪门,果见正房厢庑游廊,悉皆小巧别致,不似方才那边轩峻壮丽,且院中随处之树木山石皆有。【甲戌侧批:为大观园伏脉。试思荣府园今在西,后之大观园偏写在东,何不畏难之若此?】一时进入正室,早有许多盛妆丽服之姬妾丫鬟迎着,邢夫人让黛玉坐了,一面命人到外面书房去请贾赦。(甲戌本第3回)

根据以上原文给出的信息,很容易知道:

1、贾赦院位于荣国府的东南位置。因此,邢夫人带林黛玉出荣国府的西角门,坐车上宁荣街,要“往东过荣府正门”,然后“入一黑油大门中”,才是贾赦院。

2、贾赦院是由荣国府东边纵向一列的旧花园“隔断过来的”,占据了荣府旧花园的南半部。因此,“正房厢庑游廊,悉皆小巧别致,不似方才那边轩峻壮丽,且院中随处之树木山石皆有”。而荣府旧花园的北半部,此刻依然是花园,以后成为大观园的一部分。事实上,后来的大观园还包括了整个宁国府的北半部。因而,大观园的中轴线比起荣府旧花园及贾赦院的中轴线,更为偏东。

3、贾赦院与荣国府的其它部分无门可通。故此,邢夫人必须带林黛玉出荣国府,走上宁荣街,再从那个“黑油大门”进入贾赦院。第76回,写中秋节,贾母等人在大观园的嘉荫堂内设宴欢庆。贾母让贾蓉之妻送邢夫人回家。书中写道:“蓉妻答应着,送出邢夫人,一同至大门,各自上车回去。”这也可以证明贾赦院与荣国府的其它部分无路可通,邢夫人必须出了荣国府大门,坐车走过宁荣街,才能回去。

那么,沈阳故宫的格局又如何?沈阳故宫大体上是三纵结构。这也是明、清高等级建筑最常见的格局。西边一纵,由南向北是西大门、扮戏房、戏台、嘉荫堂、文溯阁、仰熙斋、九间殿。中间一纵,由南向北是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后宰门。东边一纵,由南向北是东大门、十王亭广场、大政殿、銮驾库。在中间一纵的崇政殿的左、右两侧,分别有东掖门、西掖门与东边一纵的十王亭广场以及西边一纵的扮戏房连通。另外,中间一纵的东南角,修建有太庙。太庙有正门开向沈阳路,太庙的西配殿亦有西侧门与大清门的东侧小院连通。如果从崇政殿、凤凰楼出发前往太庙,亦可以不出大清门,走太庙的西侧门即可。

既然你硬要把《红楼梦》中的荣国府与后金的沈阳故宫扯在一起,则沈阳路勉强可以相当于宁荣街,大清门勉强可以相当于荣国府大门,西大门勉强可以相当于林黛玉走的西角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一线勉强可以相当于荣国府的南大厅、荣禧堂一线,文溯阁、仰熙斋一线,勉强可以相当于贾母院。那么,贾赦院又在何处?不管是中间一纵东南角的太庙,还是东边一纵的十王亭广场、大政殿,都跟《红楼梦》中对贾赦院的描绘完全南辕北辙!

其一,太庙、十王亭广场均有内门与沈阳故宫的其它部分连通。假如太庙或十王亭广场是贾赦院,崇政殿、凤凰楼是荣国府南大厅,邢夫人带林黛玉从文溯阁、仰熙斋(贾母院),到太庙、十王亭广场(贾赦院),她怎么不走大清门东侧小院或者东掖门,偏要出西大门,坐车走沈阳路,再从太庙正门或东大门进去。有这必要绕大弯子么?

其二,贾赦院“正房厢庑游廊,悉皆小巧别致,不似方才那边轩峻壮丽”。请问,太庙、十王亭、大政殿这些建筑是小小巧巧的么?有故意把太庙、大政殿修得“小巧别致”的么?再一点,贾赦院“院中随处之树木山石皆有”。十王亭、大政殿之间的广场是树木山石随处皆有的么?太庙大院能是树木山石随处皆有的么?

其三,贾赦院“黛玉度其房屋院宇,必是荣府中花园隔断过来的”,也就是说贾赦院只占据荣府旧花园的南半部,并没有向北延伸到荣国府的北界墙。你自己看看沈阳故宫东边一纵的十王亭广场、大政殿、銮驾库有没有延伸到沈阳故宫的北界墙?太庙倒是只占据到中间一纵的东南角,但太庙又是什么地方?皇太极能让“许多盛妆丽服之姬妾丫鬟”跑到太庙去亵渎祖宗么?

不管是太庙,还是十王亭、大政殿,都是跟《红楼梦》中贾赦院截然不同的建筑。你硬要用沈阳故宫去套荣国府,却连这么显著的地标都套不上。你的索隐派理论除了荒谬二字以外,还能获得什么样的评价?顺便一说,两个嘉荫堂的地理方位也是反的。《红楼梦》中的嘉荫堂在大观园之内,也就是说要么在荣国府的东北部,要么是在更东面的原宁国府北半部。沈阳故宫的嘉荫堂却在崇政殿、凤凰楼的西边。这也足以证明《红楼梦》与沈阳故宫没有任何关系! 

 

郑无极:

1、荣国府不是沈阳故宫(因为荣国府的格局与沈阳故宫完全不同,沈阳故宫中完全找不到能对应贾赦院的建筑),宁国府也不是沈阳昭陵(因为宁国府与荣国府只隔一条界巷,沈阳昭陵与故宫只隔一条界巷么?),荣府旧花园更不是昭陵的芳秀园(因为荣府旧花园在荣国府内部,不在宁国府内部,芳秀园在沈阳故宫内部么?)。后来大观园与清东陵更没有任何关系(大观园横跨荣国府的东北部和宁国府的北半部,清东陵的大门是开在沈阳故宫内的么?)既然你承认十王亭是广场,民国以前不是街。那么,十王亭广场就更不可能是荣宁街。你的地理格局完全是错乱的。

2、蠢到这地步,简直没救了!原文写的清清楚楚:

当下茶果已撤,贾母命两个老嬷嬷带了黛玉去见两个母舅。时贾赦之妻邢氏忙亦起身,笑回道:“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贾母笑道:“正是呢,你也去罢,不必过来了。”邢夫人答应了一声“是”字,遂带了黛玉与王夫人作辞,大家送至穿堂前。出了垂花门,早有众小厮们拉过一辆翠幄青紬车。邢夫人携了黛玉,坐在上面,众婆子们放下车帘,方命小厮们抬起,拉至宽处,方驾上驯骡,亦出了西角门,往东过荣府正门,便入一黑油大门中,至仪门前方下来。众小厮退出,方打起车帘,邢夫人搀着黛玉的手,进入院中。黛玉度其房屋院宇,必是荣府中花园隔断过来的。【甲戌侧批:黛玉之心机眼力。】进入三层仪门,果见正房厢庑游廊,悉皆小巧别致,不似方才那边轩峻壮丽,且院中随处之树木山石皆有。【甲戌侧批:为大观园伏脉。试思荣府园今在西,后之大观园偏写在东,何不畏难之若此?】一时进入正室,早有许多盛妆丽服之姬妾丫鬟迎着,邢夫人让黛玉坐了,一面命人到外面书房去请贾赦。(甲戌本第3回)

贾赦院实际上就在荣国府的内部,是由荣国府旧花园的南半部“隔断过来的”。只是因为贾赦院与荣国府的主体部分隔断不通,所以邢夫人需要带林黛玉出荣国府,上宁荣街,再从贾赦院单独的临街大门进去。邢夫人之所以带林黛玉坐骡车,岂是什么“说明贾赦离着荣府很远”?那是因为要出门上街,女眷不能让外人瞧见,所以必须坐车。居然鬼扯贾赦院是沈阳昭陵中。太可笑了!沈阳昭陵是从沈阳故宫的一角隔断出来的么?

3、与其说《红楼梦》的作者“意淫了清朝的老祖宗孝庄”,还不如说民族主义索隐派意淫了《红楼梦》作者。民族主义索隐派能够把“养小叔子、爬灰”强行套到孝庄的头上,确实令所有中国人汗颜!如果文人们都学着民族主义索隐派的样子信口开河地扯谎话,《红楼梦》非被糟蹋干净不可!

郑无极:

1、你的狡(搅)辩谬论一再被我戳穿,反而诬蔑我“狡(搅)辩能力特别强”。如此大搞贼喊捉贼的把戏,讨论能继续下去么?

2、第一张照片的盝顶(鹿顶)正是平顶,照片中完全看的出来。而且原图就是如此,我除了添加文字以外,没作任何剪切。等会儿我可以把原图的地址发给你,你自己看一看我作任何“剪切”没有。

3、第二张是仿古四合院的效果图,不是你所谓的“现代四合院”效果图。盖图的盝顶耳房采用了最简洁的平顶,省却了斜面。我早就说过,盝顶(鹿顶)就是平顶,有无斜坡,有无屋檐,都不是关键。关键是平顶。至于你说的“上翘”实际上是平顶的护栏。照现在的防水技术、建筑材料当然是没问题的,即使是照明、清的防水技术、建筑材料,也依然没有任何问题。至于你说四个沟槽,让建筑工人看了也没人能安装上,那只能说明你找的都是不合格的建筑工人,你所在建筑单位也从未接触过任何古建筑的维修、复原。如此而已。没有任何说服力。至于草图,我画过了。再画也无意义,你反正是铁了心要选择无视。最好的办法是你出钱,我请从事过古建筑的维修、复原的单位照明、清的工艺修一个带有盝顶耳房的四合院出来。你看如何?

 

郑无极:

第一张盝顶(鹿顶)耳房的照片出处在这里,你自己看看笔者有没有对其进行你所谓的“剪切”:

http://www.chinesecity.com.cn/241/2012/01/11/21s7188_1.htm

 

郑无极:

我再增加三张清代、民国老建筑的照片。其中两张是盝顶(平顶)耳房的照片,另一张盝顶(平顶)建筑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耳房,却能清晰地展现清代、民国时期的平顶、无檐建筑是如何利用沟槽和竖管进行排水的。这些建筑虽然晚于《红楼梦》所处的乾隆时代,规格等级也比《红楼梦》中的荣国府低很多,但照样是没有防水技术、建筑材料的情况下,十分巧妙地解决了平顶、无檐建筑的防排水问题。你说以清代的防水技术、建筑材料无法修建平顶、无檐建筑完全是你等民族主义索隐派对历史极端无知的表现。至于你找的建筑工人不会修造这样的沟槽和竖管,也只能说明你找的这些人根本就不是合格的建筑工人!

 

关于“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的讨论
关于“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的讨论

关于“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的讨论

关于“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的讨论

关于“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的讨论

关于“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的讨论




关于“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的讨论

关于“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的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