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无极著作一览表(目录)
(2008-12-04 10:58:08)
标签:
红楼梦人物形象薛宝钗林黛玉钗黛形象的b面 |
分类: H红楼梦:钗黛形象的B面 |
《红楼梦:钗黛形象的B面》(20万字)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181464675_1_1.html
《贾玉·甄玉·石头·神瑛》(12万字)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181464675_2_1.html
《“入世”理想的盛大葬礼》(22万字)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181464675_3_1.html
《“秦学”献疑》(2万字)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181464675_4_1.html
《论宝钗》(73万字)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181464675_5_1.html
《程高本三论》(4万字)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181464675_6_1.html
因为施爱这一方带有主动权,你要不满,不愿意付出爱,那就自己别爱啊!既然自己爱了,没理由强求别人对自己有同样的爱!——哪有你说的那么容易,爱能由自己控制?不过父母子女、夫妻之间确实也有一种权利和义务关系,父母该养子女,子女大了之后也该养父母,夫妻要共同承担生活的不幸,放在男尊女卑的时代,男子更是义务该养妻子。真是讨厌死了,儒家那套东西把问题搞得越来越复杂!本来很简单的,各自打拼,各走各路,挺好的,牵扯在一起,谁是谁非,根本说不清楚了!我已经晕了。
============================
儒家是农业社会的伦理,大体上也只能适应农业社会那些简单的、原始的人际关系,对个人权利更是严重漠视。但过去儒家解决不了的很多问题,现代自(河蟹)由民(河蟹)主社会则可以逐渐解决。建议你读一读陈志武的文章,他写过一篇《儒家“孝道”文化的终结与中国金融业兴起》,把儒家时代家族、宗族的隐性金融功能阐述的很清楚,并指出现代社会可以通过发展显性的金融事业来规避家族隐性金融的风险,且使亲情和约束人的各种负担相分离,变得更为纯粹。你可以找来看看。我这里摘抄几段:
在农业社会里,虽然对多数人来说物质产出难有剩余,但温饱基本能解决,所以当天的消费挑战能勉强应对,但因为生产力还没高到有太多剩余的程度,所以农业社会的人们还顾不上用金融产品来规避未来的生活需求。事实上,农业社会里的商业特别是金融保险、借贷、证券业都不发达,甚至根本就不存在,没有市场提供的互保、互助金融品种,所以,家族、宗族就成为主要的经济互助体和社会共同体,在家庭、家族内部成员间以及长晚辈之间实现互通有无、互相帮助等隐性经济交易,家族像是一个非正式的内部金融市场。换句话说,那种社会里,经济问题往往通过小范围内的社会组织,而不是通过广泛的市场来解决。
……
在没有发达法治的农业社会里,亲情与血缘成为保证互保、互助交易顺利进行的自然基础。另外,像2500年前由孔孟推出的儒家“孝道”及相关价值体系,即是增加家庭内部隐性交易安全的进一步保证。换句话说,在没有市场提供的保险以及其它金融品种的前提下,“养子防老”是最主要的规避未来风险的手段,而儒家“孝道”文化体系则是保证作为投资者的长者能有回报的文化制度保证。
……
经济收入或者说生产力的角度讲,在农业社会时期,由于人们的产出能力不高、没有足够的剩余去自己安排自己未来的生活需要,所以农业社会的人是“迫不得已”靠“家庭”实现养老、保险等经济交易,并不得不接收阉割个性的儒家“孝道”文化。但是,从晚清洋务运动开始的工业化过程,经过近150年的努力已使中国的生产力大大提高,物质生产是史无前例的丰富,现代工业、农业已解决了中国人今天的生活挑战。但,在解决了今天的物质需求之后,人们的剩余收入与财富越来越多,接下来的挑战便是如何安排好未来的物质与精神需要。在收入能力达到如今的高度后,人们没必要靠传统的家庭结构来规避未来风险和养老需要,当然更希望用各种证券市场安排未来的生活需要。(摘抄完毕)
陈志武的观点大体是对的。只有一点有问题:现代金融业只有在民(河蟹)主法治的社会才有可能完全取代儒家“孝道”文化以及类似的其它宗族文化。如果一个社会没有民(河蟹)主法治,即使有较为繁荣的金融市场,也只会沦为权贵圈钱的场所,充满黑(河蟹)幕和欺诈。还不如传统的家族隐性金融交易来的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