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郑无极著作一览表(目录)

(2008-12-04 10:58:08)
标签:

红楼梦

人物形象

薛宝钗

林黛玉

钗黛形象的b面

分类: H红楼梦:钗黛形象的B面

《红楼梦:钗黛形象的B面》(20万字)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181464675_1_1.html

 

《贾玉·甄玉·石头·神瑛》(12万字)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181464675_2_1.html

 

《“入世”理想的盛大葬礼》(22万字)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181464675_3_1.html

 

《“秦学”献疑》(2万字)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181464675_4_1.html

 

《论宝钗》(73万字)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181464675_5_1.html

 

《程高本三论》(4万字)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181464675_6_1.html

 

《用易数解红楼人物生日》(11万字)
 
《早期读者眼中的钗黛袭晴》(2万字)
 
《高鹗著作权依然否定不了》(2万字)
 
《“造化主”再辨》(0.5万字)
 
《跨越钗黛形象解读史上的阴阳界》(3.4万字)
 
《薛宝钗形象探源》(9.3万字)

《论袭人》(7.8万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6bb8630102ya1p.html

《脂本宝钗的婚嫁诗韵》(6.4万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6bb8630102yct4.html

《红楼梦人物结局论系列》(凤姐、探春、湘云、妙玉合计4万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6bb8630102ygda.html

+++++++++++++++++++++++++++++++++++++++++++++++++++++++++++++++++++++++++++++++++++
被新浪强行抽掉的跟贴发言:
 

因为施爱这一方带有主动权,你要不满,不愿意付出爱,那就自己别爱啊!既然自己爱了,没理由强求别人对自己有同样的爱!——哪有你说的那么容易,爱能由自己控制?不过父母子女、夫妻之间确实也有一种权利和义务关系,父母该养子女,子女大了之后也该养父母,夫妻要共同承担生活的不幸,放在男尊女卑的时代,男子更是义务该养妻子。真是讨厌死了,儒家那套东西把问题搞得越来越复杂!本来很简单的,各自打拼,各走各路,挺好的,牵扯在一起,谁是谁非,根本说不清楚了!我已经晕了。

============================

儒家是农业社会的伦理,大体上也只能适应农业社会那些简单的、原始的人际关系,对个人权利更是严重漠视。但过去儒家解决不了的很多问题,现代自(河蟹)由民(河蟹)主社会则可以逐渐解决。建议你读一读陈志武的文章,他写过一篇《儒家“孝道”文化的终结与中国金融业兴起》,把儒家时代家族、宗族的隐性金融功能阐述的很清楚,并指出现代社会可以通过发展显性的金融事业来规避家族隐性金融的风险,且使亲情和约束人的各种负担相分离,变得更为纯粹。你可以找来看看。我这里摘抄几段:

 

在农业社会里,虽然对多数人来说物质产出难有剩余,但温饱基本能解决,所以当天的消费挑战能勉强应对,但因为生产力还没高到有太多剩余的程度,所以农业社会的人们还顾不上用金融产品来规避未来的生活需求。事实上,农业社会里的商业特别是金融保险、借贷、证券业都不发达,甚至根本就不存在,没有市场提供的互保、互助金融品种,所以,家族、宗族就成为主要的经济互助体和社会共同体,在家庭、家族内部成员间以及长晚辈之间实现互通有无、互相帮助等隐性经济交易,家族像是一个非正式的内部金融市场。换句话说,那种社会里,经济问题往往通过小范围内的社会组织,而不是通过广泛的市场来解决。

……

在没有发达法治的农业社会里,亲情与血缘成为保证互保、互助交易顺利进行的自然基础。另外,像2500年前由孔孟推出的儒家“孝道”及相关价值体系,即是增加家庭内部隐性交易安全的进一步保证。换句话说,在没有市场提供的保险以及其它金融品种的前提下,“养子防老”是最主要的规避未来风险的手段,而儒家“孝道”文化体系则是保证作为投资者的长者能有回报的文化制度保证。

……

经济收入或者说生产力的角度讲,在农业社会时期,由于人们的产出能力不高、没有足够的剩余去自己安排自己未来的生活需要,所以农业社会的人是“迫不得已”靠“家庭”实现养老、保险等经济交易,并不得不接收阉割个性的儒家“孝道”文化。但是,从晚清洋务运动开始的工业化过程,经过近150年的努力已使中国的生产力大大提高,物质生产是史无前例的丰富,现代工业、农业已解决了中国人今天的生活挑战。但,在解决了今天的物质需求之后,人们的剩余收入与财富越来越多,接下来的挑战便是如何安排好未来的物质与精神需要。在收入能力达到如今的高度后,人们没必要靠传统的家庭结构来规避未来风险和养老需要,当然更希望用各种证券市场安排未来的生活需要。(摘抄完毕)

 

陈志武的观点大体是对的。只有一点有问题:现代金融业只有在民(河蟹)主法治的社会才有可能完全取代儒家“孝道”文化以及类似的其它宗族文化。如果一个社会没有民(河蟹)主法治,即使有较为繁荣的金融市场,也只会沦为权贵圈钱的场所,充满黑(河蟹)幕和欺诈。还不如传统的家族隐性金融交易来的有保障。

+++++++++++++++++++++++++++++++++++++++++++++++++++++++++++++++++++++++++++++++++++
被新浪强行抽掉的跟贴发言2:
 
董鄂妃,姓董鄂,内大臣鄂硕之女,从家庭出身说,是个汉化的满人。她原是顺治同父异母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福晋(王妃),被顺治看中而强夺入宫,因受宠很快升为贵妃,故而被后世称为董鄂妃。董鄂妃入宫为顺治生有一子,但皇子不久即夭折。董鄂妃伤心过度,也随之病逝。顺治哀伤之迹,曾用蓝笔批文长达四个月之久,又将董鄂妃追封为皇后,谥曰端敬皇后。
关于顺治强夺弟媳及董鄂妃生子夭殇等事,汤若望的《回忆录》中略有记载:
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洲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一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掴。这位军人于是乃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这位贵妃于一千六百六十年产一子,是皇帝要规定他为将来的皇太子的。但是数星期后,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不久亦薨逝。皇帝陡为哀痛所致,竟致寻死觅活,不顾一切。
此处说的“满洲军人”就是襄亲王博穆博果尔。董鄂妃死后,顺治对佛教入迷,一度闹着要出家。但最后还是被孝庄挡了下来,改派自己的一个贴身太监出家为替身。不久,北京流行天花,顺治感染天花而死。
据《清史稿》,董鄂妃入宫后“上眷之特厚,宠冠后宫”。关于顺治何以对董鄂妃宠到如此地步,似可以从顺治本人的不幸婚姻中窥出一点端倪。自皇太极起,后金国就执行与蒙古科尔沁部联姻的政策。皇太极本人一后四妃全是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女子。其中,顺治生母永福宫庄妃(即后来的孝庄太后)还是大福晋哲哲的侄女。换言之,当时后金的后宫几乎全被这一家蒙古人所把持。在这种情况下,顺治成年后,孝庄为他选择的两任皇后,自然也都是蒙古女子。但顺治幼年入关,是在北京汉族文化的包围中长大的。这导致顺治极度喜爱汉族文化而厌恶蒙古游牧文化,连带着他喜欢的女子也都是汉人或者汉化的满人(在董鄂妃之前,顺治还喜欢过汉族女子孔四贞)。对于其母为他选择的蒙古皇后则愈来愈厌恶,以至于废掉了一个蒙古皇后,又把另一个蒙古皇后打入冷宫。所以,顺治对董鄂妃的爱恋,在某种意义上说,又带有汉族儒家文化与蒙古游牧文化争夺满洲上层统治者之宠信的背景。这种情形,当然为孝庄所不喜。而从顺治在董鄂妃死后,亲自为她撰写的《御制端敬皇后行状》,竭力描绘董鄂妃的“婉静循礼”、“性孝敬,知大体,其于上下,能谦抑惠爱,不以贵自矜”来看,顺治本人却恰恰是把她看成了集汉族儒家妇德于一身的贤惠女子来爱的。这里隐隐可以看出顺治在婚姻和文化问题上向其母挑战的意味。
历史上顺治与董鄂妃的故事被传得沸沸扬扬,主要因为两点,一是董鄂妃被误传为明末江南四大名JI之一的董小宛。二是顺治被误传为在五台山出家。但实际上,董小宛比董鄂妃大十多岁,而且董鄂妃,也不姓董,而是姓董鄂。同时,顺治本人也并没有真的出家,而是死于天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