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洋人妈妈状告自己的女儿谈新西兰人的亲情

(2022-01-22 13:43:35)
标签:

新西兰人的亲情和养老

分类: 痕迹(淘淘乐.看东西.育儿.厨房
南半球上看东西

从洋人妈妈状告自己的女儿谈新西兰人的亲情

前段时间,媒体上有一个消息,就是一个洋人妈妈把自己的女儿告上了法庭,因为女儿要自己帮她带孩子,也就是她的外孙,她同意带,但是需要付钱。女儿说付不起妈妈说的那个价格,希望减免一些(孩子是可以送幼稚园的,只是也要付部分钱),但是妈妈不同意,说带你的孩子占用了我自己的时间,我很多事情都做不了。相持不下,结果告上法庭,要求女儿付给她应得的看护费。

这个消息一出来,大多数新西兰人支持妈妈,说带自己的孩子是母亲的责任,但是带自己孩子的孩子,那就是自己的孩子的责任,自己愿意带,那是情愿,不愿意带,因为那不是自己的义务;当然也有一些人说,带可以带,如果费用超过了孩子可以支付的范围,那就过了。

总之,大家的意见都是:每个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没有责任和义务带自己的孙子,毕竟老一辈人的责任和义务都结束了,剩下的事情该是自己的孩子去承担了。那么在这个案子上,问题的焦点就是,看护费的多少,而不是长辈带不带孙辈。

而从我们华人来看,这个案子原本就是荒唐的,不近情理的。长辈带孙辈理所当然天经地义,贴钱是必须的,哪里有什么付费的道理,你就缺那个钱吗?我敢给,你敢收吗?唾沫星子都淹死你。由此可见,新西兰人的亲情太淡薄了,甚至可以说冷漠。

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

显然不是。新西兰人的亲情是在理性的前提下表现出来的。比如就上面这个案子,外婆说,如果是别人的孩子,我根本不带,给钱都不带,但是是我自己的外孙,我愿意付出时间精力,但是外孙的妈妈需要付钱给我,这是对我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的尊重。在她看来,这跟亲情没有关系,外孙的妈妈是可以付出这笔钱的,少喝一杯咖啡就可以了。理性遮盖下的亲情,看起来无情,其实可以避免很多麻烦。尤其是亲人之前,麻烦会导致反目成仇。

在孩子的婚礼上,新西兰人的亲情也表现得恰如其分,并不铺张,心意到了就好。一个留学生在新西兰认识了一个洋人小伙,结婚的时候,女方家里大张旗鼓,花费惊人,原本想男方家庭也不错,应该也会拿出相应的聘礼给女方吧,结果啥也没有,婚礼的时候,男方家里郑重其事地送了一个镶嵌着一对新人照片的相框,那相框还不是金镶玉的,而是男方母亲用贝壳自己做的!结果把女方家气得直翻白眼。多少年过去了,这件事还在当成一个新西兰人吝啬鬼守财奴典型实例在华人圈里传颂。

其实这真是冤枉男方家了。在新西兰还真没有大张旗鼓张罗婚礼的习惯,婚礼都在教堂或者酒庄或者其他适合婚庆的场所举行,费用分摊,而送的礼物最珍贵的,还真是自己做的东西。为什么珍贵,因为金钱买不到,是自己花了时间和精力在里面的。比如铁皮邮箱,上面画得五彩缤纷;比如手工编织的毛线被,等,都是亲情最直接的体现。

十几年前,一个白人小伙子,大学毕业以后也没有去工作,而是一直在教会帮忙,也帮忙教新移民英文。他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教英文也是免费,他领的应该是福利。在奥克兰他一直租房子住,找最便宜的。而他的父母都是老人了,也帮不上他什么,或者说也没有想帮,但是他们老两口每周六都会以每小时三十公里的速度从哈密尔顿开车到奥克兰来看望他们的老儿子,看过之后,说会儿话,然后再以每小时三十公里的速度从奥克兰开回汉密尔顿。每周如此,从没有间断过。这,是不是亲情呢?

显然是。还挺感动的。我当时就想起那句话:可怜天下父母心。

我隔壁邻居是一个单亲妈妈,带着一个女儿(在新西兰单亲妈妈非常多),院子前面有一块草地,每两周,她的父母都会开车过来,车的后备箱里放着割草机和一个大草袋子,然后老父亲和女儿一起把割草机抬下来,接下来就是老父亲割草,老母亲和女儿在一边帮忙倒草。割完以后,一起把割草机和草袋子一起装到后备箱里,然后就开车走了。两周一次,从来没有延误过。

这就是新西兰人的亲情。

我们的观念里,单亲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租房子住,太难了,这父母怎么不让自己的孩子跟自己一起住呢?可以替孩子节省下房租,还可以帮忙照看外孙女。但是新西兰的父母不这样,他们可以帮忙割草,做一些孩子做起来有困难的事情(在新西兰,割草的都是男生,如果一个女生在割草,感觉就很奇怪,就好像新西兰这里户外做烧烤的都是男生,女人从来不在户外烧烤,这是男生的工作,不是女生的),但是其他事情就不是父母该做的了。

分得很清楚。

亲情很理性,是不是新西兰人就一直那么理性吗?绝不。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机场上。拐哥哥读初中的时候去日本做交换学生,当时全校派出了二十多个学生,由两个老师带队前往日本。在机场送和迎的时候,充分体现了新西兰人情感的外露:送的时候每个孩子的家庭几乎倾巢而出,念念不舍,好像孩子此去再也不回来一样;而十几天之后,这些家长居然组织了一个欢迎队伍,孩子出关的时候,全体家长一起跳哈卡,欢迎孩子回家,那场景看得人热泪盈眶。而这样的外露在我们华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不就是十来天吗,至于吗?

比如疫情期间新西兰封城,很多地方的飞机都停飞,等机场可以重新开放的时候,那简直是盛大节日,机场上迎接的人们互相拥抱,哭哭笑笑,看得我们华人目瞪口呆:不就几个月没有见吗?至于吗?

嘿,就至于。

短暂的离别,长久的思念,都值得这样的至于。

说到亲情,另外一个必须提到的就是养老的问题。在新西兰,养老不是孩子的责任,而是国家的责任。没有钱养老的,进公立养老院,费用都是国家包下来;有点钱养老的,可以自己贴钱进私立养老院,而私立养老院也可以根据人数跟国家申请养老补贴。每个老人(不管是穷人还是百万富翁)都有养老金(每周每人大概人民币两千五百元)。养老院堪称高档宾馆,老人的活动丰富多彩。患老年痴呆的,还有特护病房,特殊护理,所以养老问题,在新西兰是不需要子女担心的。老人进养老院更不是子女的不孝,因为原本如此。孩子会经常去看望父母,亲情就已经到位了。至于父母的遗产,留给孩子是亲情,不留给孩子也不是无情。孩子也没有权利要求父母把遗产给自己。

我无意于评价新西兰人的亲情是好还是不好,毕竟中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传统观念还是有差别的。但是有一点我认为是好的,那就是凡事都有一个度,这样可以避免很多麻烦。亲兄弟还明算账呢,义务是义务,奉献是奉献,责任是责任,该自己做的,不能推辞;不该自己做的,必须推辞,彼此轻松,越界了,对谁都不好。



从洋人妈妈状告自己的女儿谈新西兰人的亲情

从洋人妈妈状告自己的女儿谈新西兰人的亲情

从洋人妈妈状告自己的女儿谈新西兰人的亲情

从洋人妈妈状告自己的女儿谈新西兰人的亲情

从洋人妈妈状告自己的女儿谈新西兰人的亲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