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头妈厨房:酒酿

标签:
酒酿美食 |
分类: 痕迹(淘淘乐.看东西.育儿.厨房 |
大头妈厨房
酒酿
小时候最熟悉的镜头之一,就是看母亲做酒酿。母亲是浙江人,喜欢甜食,尤其是那种带着一点酒香的甜食。
那时候街上很少有卖酒酿的,想吃的话得自己做。于是,母亲也不知道从哪里搞来了发酵的药丸子,宝贝似地藏在我找不到的地方——因为我对任何关于吃的东西都无限好奇,如果被我发现,我会胆大包天地拆开了,然后塞到嘴里去尝尝味道。
做酒酿得先要把糯米煮好了,不能太软,然后打开锅盖,把糯米弄散开了,让热气冒出去;如果是夏天的话,那还必须用扇子来扇了。只有等热气散开了,那糯米里的温度降到可以插手指头进去了,那就好了。然后把发酵丸子碾碎了,均匀地拌到糯米饭里去,这样发酵就均匀,也快。为什么不能让糯米完全冷却呢?因为完全冷却的糯米不仅会延长发酵的时间,也影响发酵的质量。
把搅拌好的糯米放到一个有盖子的搪瓷大盆里,压实,然后在中间掏个小洞。再然后用厚厚的布把大盆包起来,就可以等它发酵了。
夏天的时候发酵比较快,一般两三天就可以了,但冬天,时间就会比较长。那时候母亲总是把搪瓷大盆藏在被窝里,远远看上去,好像我家的床上总睡着一个小人人。
等待的时候是最让人焦急的。我总是趁母亲不注意的时候去打开那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盆子看,看看到底里面变了没有,尤其是看那个小洞,有水了没有。因为总是打开关上,而关的时候总不能严实,温度消失,所以那里面糯米的变化就非常缓慢。当然母亲知道这是我干的好事,所以后来每次做好,都放在高处,让我想看到看不到。
做酒酿的那几天里,是我最向往但又最焦急的时刻。我不记得上学上的是什么内容,但我记得那大盆子里内容:那做成的酒酿,由雪白变成了奶白,糯米的颗粒已经分不清了,中间的小洞溢满了香香的酒汁,那可是最甜最香的汁液呢。别小看那汁液,喝起来甜滋滋的,但喝多了,真会醉人呢。
酒酿做好了,挖一块出来,加点水,烧开,然后加个鸡蛋或者一些汤圆,连糖都不用放了,喝起来甜得不得了,这甜可是带着浓浓的酒香的甜呢。
酒酿做不好的话,就会发霉,发酸,那么一锅的糯米都白费了。做不好的原因是因为不干净,脏东西进去了,还有就是发酵的时间过长。
我自己估计我大概从6岁起就会做酒酿了吧,虽然从来没有机会做过,但几十年之后,第一次做就非常成功。原因当然是因为我看得太多太认真了,整个过程都熟记于心,就好像擀面条包饺子做葱油饼,全是小时候站在父母的案板边认真看出来的。
到新西兰之后,有一天在华人店里看到有卖瓶装的酒酿,小小的一瓶,新鲜不新鲜不说,那价钱简直就是抢钱般的无赖。我想,这有何难?只要有发酵丸子,我自己都可以做。于是去找酒酿的发酵丸子,找来找去,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终于被我找到了。于是,按照祖传的方法和小时候的记忆,我做成了第一锅酒酿!
这酒酿做得又快又好,因为我很聪明,知道利用家里那个巨大的电热桶,只要开门,把锅子放进去,利用里面天然的温暖,两天——其实只要一天多一点,我就可以闻到透过那个门传来的酒香了。
做好的酒酿真的很香,我通常每天晚上做三碗酒酿鸡蛋或者酒酿汤圆,一人一碗,当夜宵了。夏天可以冰镇,冬天可以热饮,都是非常好的饭后甜点呢。
技多不压身啊,如果当初我的父母会做馒头包子,那么当初站在一边看的我,今天也一定会做出成功的馒头和包子来。所以,喜欢吃的孩子,最好经常在旁边看看你的父母做菜做点心,那可是你长大以后的本事之一呢。
慢慢嗫着甜甜的江南酒酿,看着窗外那异国的夜色,很多时候都有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乡愁就是这样,常常被一碗馄饨、一张葱油饼和一缕淡淡的江南酒香勾引出来,徘徊又徘徊,然后慢慢融化在异国的微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