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教育 |
分类: 痕迹(淘淘乐.看东西.育儿.厨房 |
22、什么时候开始教育最好
提起这个问题,还要回顾到我们刚来新西兰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借住在一个台湾朋友家里,晚上的时候,朋友放录象给我们看,记得是放中国历史故事。朋友以为我儿子年仅八岁,肯定对这样的历史故事不感兴趣。没有想到,我儿子才看了一眼就跟朋友大谈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系列典故来,把朋友狠狠地吓了一跳。他实在没有想到,我儿子对中国历史这样了解。后来在他们家住的那三个星期,我儿子把他的有关历史的藏书都翻了一遍。而朋友也对我儿子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跟他探讨有关中国历史的问题。后来他逢人就说:我发现一个天才儿童。有一天晚上,我们接到一个电话,是一个就读奥克兰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来的,她说她正在写一个关于天才儿童的调查报告,听说了我儿子的事情之后非常感兴趣,想做一个调查。
其实所有的这一切在我们眼里实在是很平常的,我们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儿子和别人的孩子有什么不一样,更别说什么天才儿童了。只是一再听别人夸奖惊叹,才回过头来审视:我们的儿子真得那么出色和与众不同吗?当别人问及到你们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时候,还要想一下才能说出来,因为这样的教育在我来说实在是很自然的事情,并没有特别去做什么。不过现在想起来,的确当初我们做的还是很有益的,这是在和别人的孩子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比如那一年,我们陪同儿子一起去参观小学,那时候很多家长和孩子都被集中在一个图书阅览室里等.6岁半的儿子一看到有那么多的书,非常兴奋,拿了一本就看起来。旁边一个家长说:你看得懂吗?儿子很奇怪地看他,我也很奇怪地看他;为什么看不懂?!孩子五年前就应该认字了。后来才发现几乎在场的所有孩子都看不懂有字的书。然后我们才觉悟到:我们的孩子真的跟别人的孩子不太一样。
虽然当初的一切都不是刻意要去做的,但总结起来也许对希望让自己的孩子“天才”的妈妈们有些帮助吧,所以我愿意把我当初做的一切回想给你们。
首先是我不太相信书上说的那些早早期教育,就是让自己的孩子还在哺乳期就去接受什么早早期教育。我觉得十个月前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来自母亲的关爱,这种关爱主要是抚摩和对他唱歌。惟有来自母亲的话语是他最能够接受的也是最亲近的,他在看你的同时,也把你对他的爱抚和歌唱记在了心里。10个月到1岁的时候,他的听力和视力都突飞猛进,那时候你可以放一些轻柔的古典音乐给他听,晚上睡觉的时候,继续唱歌给他听,你也许觉得他根本听不懂你在唱什么,但其实他在心里已经记得了你的声音,包括你唱得那些歌词。为什么这样说呢?记得儿子一岁多一点的时候(那时候还不会走路),有一天晚上,我给他唱《回娘家》:风吹杨柳啊撒啦啦——儿子马上接口:啦!我吓了一跳,试探地继续唱:小河的流水啊哗啦啦——儿子继续:啦!我唱;谁家的媳妇啊走呀走地——忙!原来她要回娘——家!所有唱词的最后一个字全是儿子接上去的。后来我换了一个歌,想看看他是否还能接得上;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胸前的红花映彩——霞!愉快的歌声满天——飞!哇,他把我所有给他唱过的歌词都记得呢,这说明儿子并不是无意识地收听来自母亲的歌的,他已经把你给他的所有知识潜移默化地变成他自己的东西了。后来我买了一张《最美的古典》CD放给他听,这里所选的音乐都是非常柔和的,里面还灌制了一些流水的声音,非常悦耳。儿子很喜欢听,每次想听的时候,就发出一个字:水!我就知道他想听这张CD了。为什么没有选择交响乐,因为我觉得交响乐那宏大的声音也许对孩子稚嫩的耳神经系统刺激太大。儿子就是在这歌唱声中在美丽的古典音乐中有了“音乐细胞”,同时,我觉得他也在歌唱中最早地接触到了文字。
等儿子1岁之后,就可以给他念书和编故事了。每天晚上念书给他听,要念而不是说,这是因为你必须让他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来自书这个奇妙的东西,然后你指给他看你念到哪里,插画是什么意思。在他2岁之前,我们已经给他买了大量的儿童书,有些故事的确很好玩,我们看得都有趣。那时候还给他买过一些识字卡片,跟他一起玩,然后说,这是什么字那是什么字。其实儿子当初并没有多大的反应,他只是把卡片一张一张铺开来,好象铺瓷砖一样——不过当初他是看到邻居家在铺瓷砖。就在这不知不觉之中,有一天,我随手拿起一张有字的卡片,问他,他马上说:车!然后换一张:船!就这样,他认识了最初的字。后来我在给他念书的时候,试探地问他;你知道妈妈念到哪里了吗?他马上手一指,就指在了我停止的地方。这说明他已经知道我念是什么字了。再后来,他自己拿书看起来,不认识的字也从不问我,自己乱发音,但他知道是什么意思,也知道上下连贯来搞明白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就这样,儿子两岁之后,就开始了他的读书生活。
从那时候开始,我就有意识地给他买知识性的书了。有一套中国历史绘图本非常好,从夏商周一直写到清朝,非常适合刚开始读书的孩子。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儿子正式有系统地学习历史、科学和文学了。在他2岁到5岁期间,是他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也是精力最旺盛的时期。他想学习许多东西,包括绘画和做模型,这也是他形象思维和立体思维拓展的关键时期。那时候儿子他父亲陪他做了很多模型和搭了很多积木,后来他自己推倒重来,做出来的模型和积木比他父亲做的还要好。他在观看中学会了揣摩。所以不要小看陪他玩这一个环节,做父母的一定要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来陪他做这一切。
等到儿子从幼儿园毕业的时候,他已经能看大部头的书了,〈十万个为什么〉一套好几本就是在那个时候看完的,而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也是在那个时候看完的。严格地说,我并没有教他认字,他也从来没有请教过我什么。唯一给他影响的,就是我每天晚上给他念的那些书了吧。
还有一点值得一说的,我儿子从小就不象其他孩子那么热衷看电视,一般我们看什么,他就看什么,比如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实话实说流金岁月,看完了就关电视。有时候叫他看看儿童节目,他只看一眼就不看了。但有几部很好的卡通片比如〈西游记〉,〈狮子王〉什么的,我们坐着看,他也坐着看;有时候我们觉得没有意思的,他也觉得没有意思。这说明孩子受父母的影响实在是很大的,你喜欢什么他也一定跟你学。一直到现在,他的喜好还是跟我们一样。不过,现在他大了,也有自己的选择了,是年轻人的选择,比如那些热门音乐什么的和西方流行的卡通片什么的。但有些东西已经是根深蒂固的了,就是他对高尚艺术的追崇和对严肃话题的探究。
至于唐诗宋词,说老实话,我还真没有叫他背过。但我希望他能知道这些都是我们国家最美丽的文化遗产,这些全在我们的书架上,可以随时去看,以后无论他走到哪里,我都希望他的行囊里能带上这几本书。他虽然不去背,但常去翻,一来二去,他也知道模仿着做诗词了。这是落实在行动上的学习,要比死记硬背要好的多。我是这样的认为的。因为我自己原先读的唐诗宋词也没有记下多少,但融化在灵魂里的东西,想彻底忘记也是不能够的。
我觉得所有的一切,最关键的还是做父母的,自己要有个好习惯,才能影响你的孩子,如果没有,那一切都是空的。